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 第74章 文山突击

第74章 文山突击(2/2)

目录

下午三点,老陈突然拍案而起。他刚调阅的《1988年军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研发备忘录》里,夹着份未归档的会议记录:“电子部14所与总参56所同时开展‘麒麟’操作系统研发,双方均不知晓对方进展。

1989年4月首次技术对接时,发现底层代码重合率达63%——附:双方研发经费对比表”。表格最后一行用红笔圈出:“总计投入4.7亿,重复投入占比58%”。

窗外的天色暗下来时,叶修才发现自己踩碎了第三支录音笔。

他蹲在碎零件前,突然想起今早出门时瞥见的日历——1997年1月,香港回归倒计时牌显示还有168天。而此刻档案库里的恒温系统显示21c,湿度55%,时间在这里失去参照物,像被封存在琥珀里。

凌晨一点,小李突然对着录像带倒吸冷气。1992年的现场录像里,某研究所的实验室墙上挂着两幅设计图:

左侧是“低空突防无人机气动布局”,右侧是“战场侦察无人机外形方案”,图签分别写着“航天十一院1992.5”和“兵器工业集团1992.7”,而两者的机翼后掠角、垂尾倾角完全一致,连起落架舱的位置都分毫不差。

“这里有问题!”老王举着1993年的经费审批单,“某院申请1.8亿研发新型复合材料,理由是‘填补国内空白’,但附件里的技术指标,和1987年哈工大某项目的结题报告高度吻合——只是把单位从‘公斤’改成了‘磅’!”

他的白手套在纸页上留下汗渍,1997年的档案管理制度还未实行电子签,每处涂改都得用印泥按指模,而这页审批单的角落,有个模糊的拇指印被反复按了三次。

当第七盒录音带用完时,叶修突然听见金属摩擦声。他循声找到档案架尽头,发现一扇被蛛网覆盖的铁门,门上挂着“1966-1976年特殊时期档案”的木牌,锁孔里插着把生锈的铜钥匙。

转动钥匙时,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里面堆满了用麻绳捆扎的牛皮纸袋,袋口露出泛黄的《最高指示》油印件,其中一袋掉在地上,露出半张1970年的会议记录:“关于‘571工程’技术路线,三机部与五机部发生严重分歧,建议……”记录到此中断,纸页边缘有被撕扯的痕迹。

1997年1月25日,上午八点。

密封门缓缓开启时,叶修正用透明胶带粘贴最后一页破损的档案。

七天七夜没见自然光,他的瞳孔在强光下收缩成针尖,白大褂上沾满墨水和糨糊,头发里还夹着档案纸屑。

老陈扶着门框,突然指着叶修的袖口——那里缠着圈1978年的计算尺,是从某箱废弃资料里找到的。

“都整理好了?”总参保密处的干事举着验收单,身后跟着两名扛摄像机的技术员。

长桌上堆着二十三个档案箱,最上面放着用红绸布包裹的调查报告,封皮写着《关于国防科研领域技术重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1975-1996)》,右下角盖着七枚不同颜色的密级章,最新的一枚是1997年1月25日的“绝密·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