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技术代差(2/2)
讨论逐渐聚焦:
“长航时无人机”:“这是解决‘滞空时间’死穴最直接、相对成本较低、且能快速见效的突破口!”叶修力主,“放弃追求全面对标‘全球鹰’,优先发展中空、长航时(24小时级)战术无人机平台。
载荷先解决看得清(高清热成像)、传得回(抗干扰数据链)这两点!
察打一体是远景,先解决‘看得见、报得准’!”他提出利用国内在复合材料、中小型涡桨发动机(可部分借鉴民用或引进)方面的潜力,以及民营企业在电子集成和算法上的灵活性,走一条“平台够用、载荷先进、信息优先”的捷径。
借力“南斗”,打通天基信息“最后一公里”:
“我们的侦察卫星是短板,但‘南斗’即将成网!”叶修眼中闪着光,“能否在无人机、侦察机上集成‘南斗’二代高精度定位和短报文增强终端?
让前线侦察兵、无人机操作手,能直接将目标精确坐标和简报文情报(通过‘南斗’短报文),绕过可能被干扰的地面链路,直接回传指挥所?”
“哪怕传回一个精确坐标加‘t-72x3’几个字,也比失联强!”这个想法让在场的航天口协调员眼睛一亮。
面对美军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叶修提出“以点破面”:“优先发展小型化、分布式、可消耗的电子侦察传感器(如投掷式侦听浮标、无人机挂载小型ES吊舱)。”
“不求全面压制,只求在关键区域、关键时段,能捕捉到对方关键雷达或通信信号特征,为防空压制或火力引导提供目标指示。用‘麻雀’战术,骚扰和迟滞‘老鹰’。”
陈总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些:“叶副处,你这思路…虽然艰难,但比硬着头皮全面追赶更实际!
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几个关键点上实现突破,撕开一个口子!我们所里有些预研项目,比如那个‘暗箭’隐身无人机概念。
还有跟航天合作的小型SAR载荷…或许能沿着你指的方向,加速孵化!”
回到总装大楼,叶修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两天。
窗外是首都璀璨的灯火,而他笔下流淌的,却是一份字字沉重、图表明晰的《关于当前我军空中侦察体系与美军代差分析及非对称跨越发展路径的紧急报告》。
报告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令人窒息的巨大差距,用详实的数据和对比图表(类似前文表格)直陈要害。但在结论部分,他倾注了全部思考:
报告完成的深夜,叶修站在窗边,望着深邃的夜空。差距如同鸿沟。
但他仿佛看到,在遥远的戈壁或某个秘密厂房里,一颗颗不甘落后的心,正与他笔下这些带着急迫与希望的文字共振。
那份在边境用鲜血换来的对“信息权”的认知,此刻化作了推动变革的沉重杠杆。他知道,这份报告递上去,必将引发激烈的争论甚至质疑,但为了未来战场上的将士不再因“看不见”而流血,他必须发出这声呐喊。
铸剑之路,道阻且长,但微弱的曙光,已在绝境中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