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 第138章 昌河制造厂

第138章 昌河制造厂(2/2)

目录

叶修这才发现后背已经湿透。事后检查发现,法国进口的传动轴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出现微米级变形,而国产替代件尚未通过耐久测试。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设计图纸。\"当晚的故障分析会上,满头白发的材料专家敲着黑板,\"是这些。\"

他指向电子显微镜照片——轴承钢里的碳化物颗粒分布像散沙般杂乱。\"同样配方,德国人就能做出均匀的...\"

会议室突然安静。叶修意识到,这或许比SAR面临的技术壁垒更可怕——基础工业的\"毛细血管\"。

借着检修间隙,叶修系统梳理了我们直升机家底。在标着\"机密\"的统计表上,数字冷静得残酷:

|直-5|苏联米-4仿制|47架(逐步退役)|活塞发动机功率不足,高原性能差|改装消防\/救灾用途|

|直-8|法国SA321国产化|12架|国产化率仅76%,关键轴承依赖进口|换装新型涡轴-6c发动机|

|直-9|法国SA365N引进组装|28架|价格昂贵(单价相当于30辆主战坦克)|国产化攻关(哈飞负责)|

|直-11|自主研制(参考Ec120)|5架(试装)|复合材料工艺不成熟,传动系统可靠性低|预研电传飞控系统|

|米-17|俄罗斯进口|18架|缺乏国产维修体系,出勤率不足60%|联合建立大修线(昌河牵头)|

\"其实最缺的是这个。\"

深夜的车间里,机械师老周偷偷给叶修看他的\"宝贝\"——本泛黄的故障记录簿。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因缺少专用工具导致的维修事故:

用活动扳手拧精密齿轮造成咬死、拿汽车刹车油暂代液压油引发密封圈膨胀...

\"苏联人给维护手册时,连螺丝刀扭矩都精确到0.1牛·米。\"老周苦笑,\"咱们当年用秤砣吊着扳手估摸着力矩。\"

叶修在报告里单独列出一章:《直升机后勤保障体系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

他特意附上那张老周用游标卡尺测量汽车皮带轮的照片——在缺乏航空级检测设备的年代,这些土办法支撑着东大旋翼机的飞行。

离厂前,叶修被邀请试乘最新下线的\"昌河王\"面包车。驾驶座上的销售科长一脸自豪:\"装了AbS和助力转向!出口非洲的版本还能选装空调!\"

当车子驶过直升机试飞台时,叶修突然喊停。

他盯着窗外——几个工人正把面包车的电子仪表总成拆解下来,往某型直升机的航电试验台上接线。

\"别紧张,只是借用信号发生器。\"陪同的工程师解释,\"民品电子元件的环境适应性测试标准,比军标还严苛呢。\"

这个瞬间被叶修写进报告结尾:

昌河厂\"以民养军\"模式证明,部分民用技术标准(如汽车电子可靠性)已超越军用规范。

建议总装修订《军用电子设备通用规范》,吸纳民用产业链创新成果。

回京的航班上,舷窗外云海翻腾。叶修想起直-11险情时,试飞员那句带着景德镇口音的无线电呼号:\"昌河728,我要带她回家!\"

他忽然明白,航空工业最珍贵的或许不是某型装备,而是这种在面包车与直升机之间、在土办法与高精尖之间反复横跳的韧性。

就像那架用汽车零件测试航电的老旧直-8——它的身影将很快被更先进的机型取代,但那些在极限条件下积累的经验,终将在某片未知的天空绽放光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