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陆航力量的培养(2/2)
某野战部队自编的《直升机应急维修30例》里,竟有用腰带临时固定操纵钢索的图解。
\"这些都要进博物馆了。\"叶修打开崭新的《武装直升机系统工程》样书,彩色插页上清晰标注着数据链接口标准。
他特意在\"学员能力矩阵\"章节加入实兵对抗数据:
>传统模式:
侦察发现→语音报告→手工标图→火力分配≈15分钟
>新型学员(模拟演练):
光电锁定→数据链共享→信息系统处理≈1分40秒
窗外传来引擎试车的轰鸣。
叶修知道,正在机库里改装的那架直-9G,将配备与教材完全一致的战术数据链终端——
教学装备与作战部队同步列装,这在我军教育史上是破天荒头一遭。
1999年1月7日的寒潮中,叶修站在空军航空大学某训练基地的塔台上。
跑道尽头,18岁的预选班学员徐海涛正进行首次带飞训练,他驾驶的教-8改型直升机在结冰跑道上剧烈震颤。
\"注意保持旋翼转速!\"教官的吼声通过无线电传来。
叶修看到仪表数据突然剧烈波动——学员在高度紧张下误触了结冰保护开关。
当晚的事故分析会上,叶修在《教学装备改进建议》中写下关键三条:
1.驾驶舱人机界面必须增加防误触设计(参照民航标准)
2.模拟器增加极端工况训练模块(结冰\/沙尘\/电磁干扰)
3.建立飞行员生理数据监测系统(实时预警应激反应)
会议室突然断电,众人就着手电筒继续讨论。
摇曳的光影里,叶修注意到岩罕正用计算器验算旋翼除冰功率公式——
这个傣族少年桌上摊开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俄文原版《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的翻译稿。
1999年3月12日
春季开学的国防科大校园里,叶修望着第一批穿陆军航空兵制服的新生列队走过。
他们壁章上银色的螺旋桨徽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队伍中有五名学员已经能独立完成直-11的简单悬停操作。
办公桌上放着刚拟好的《2000-2005年陆航人才发展规划》,其中用红笔圈出的几行格外醒目:
>2年实现飞行学员全部本科化
>2005年形成\"飞行-机务-指挥\"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窗外又传来引擎声,这次是两架进行编队训练的直-9w。叶修想起上周在训练基地看到的标语:
\"今日模拟器上的数据,就是明日战场上的血与火。\"他拿起桌角那枚从老直-5上拆下的锈蚀螺栓,轻轻放进新学员的教具箱——这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金属,即将托起新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