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精密配合(2/2)
红军的“数字铁拳”与蓝军的“混乱泥潭”
红军集团军全线总攻的号角,并非传统意义上漫山遍野的冲锋,而是一场在精密数据链和信息平台支撑下,进行的、高度协同的“体系化”碾压。
在红军前进指挥所巨大的态势图上,红蓝两色的变化清晰可见。
代表红军进攻部队的红色箭头,并非盲目突进,而是如同有着统一大脑和神经的触手,沿着蓝军防线最薄弱的环节——那些因抽调兵力驰援“磐石”而出现的空隙、结合部,或者被电子压制和特战破袭打出的“盲点”——精准而凶狠地插入。
红军的炮兵火力不再是覆盖式的地毯轰炸,而是变成了“外科手术刀”。
前出的侦察兵、无人机、乃至渗透至敌后的特战小组,将实时获取的蓝军火力点、指挥所、装甲集结地坐标,通过数据链瞬间传回后方炮兵群。
指挥系统自动分配目标,不同射程、不同威力的火炮(从122榴弹炮到300远程火箭炮)进行梯次打击。
往往蓝军一个隐蔽的自行火炮阵地刚开火不到两分钟,天空中就落下了精准的反炮兵火力,将其彻底“摧毁”。
红军的炮火准备和徐进弹幕射击,与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完美契合,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为其清扫障碍。
夺取了初步制空权的红军航空兵,化身为无处不在的死神。
歼轰-7和强-5机群在高空电子侦察机充当信息传输节点的指挥下,高效地猎杀着蓝军残存的装甲车辆和后勤车队。
武装直升机则贴着树梢飞行,为突击的装甲部队提供随叫随到的近距离火力支援。空域被有效划分,不同机种各司其职,冲突和误伤被降到最低。
蓝军起飞的零星拦截战机,往往还没接近主要空域,就被红军护航的歼击机群驱离或“击落”。
红军的主战坦克和步战车集群,在进攻中展现了惊人的效率。
连排长们通过车载数据终端,实时接收上级下达的任务、敌情通报和友邻位置。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战场态势,知道哪里敌人薄弱,哪里需要支援。
连级单位甚至能直接呼叫师属炮火或航空兵支援。这种信息透明使得红军装甲部队的穿插、迂回、包围战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往往能出现在蓝军防御者最意想不到的位置,将其分割围歼。
强大的电子对抗力量持续释放着干扰,蓝军的无线电频道里充满了刺耳的噪音,雷达屏幕上一片雪花。
各级指挥所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命令传达延迟、失真甚至中断。蓝军部队如同陷入了浓雾,看不清全局,听不清指令,只能各自为战,被动地应对红军一波接一波、方向不明的猛烈攻击。
反观蓝军“新西兰”集团军指挥部,则是一片混乱和绝望。
王军长面前的多块屏幕不断闪烁着代表单位失去联系、阵地失守的红色警报。参谋们声嘶力竭地试图联系前线部队,得到的往往是断断续续、充满杂音甚至互相矛盾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