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调研(1/2)
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判断科研单位提出的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并积极推动其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
只有这样,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实用,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厂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标准、体系兼容性问题,你要能协调解决。任务很重,但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我们全军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局长,我明白。”叶修沉声应道,“我会尽快熟悉情况,把这项工作做好。也希望各位老大哥多支持。”
散会后,叶修立刻投入工作。他首先找来对口联系处室的负责人——一位姓陈的技术大校。
“老陈,麻烦你把目前我们主要对接的科研单位、重点合作的院校,以及承担核心信息化装备研发生产的厂家名单和项目进度,给我整理一份详细的资料。”
叶修吩咐道,语气平和但目标明确,“另外,安排一下,近期我想去几家代表性的单位和厂子实地看看,不听汇报,主要看现场,和一线研发人员、老师傅们聊聊。”
陈处长有些意外,这位新领导似乎不太喜欢按常理出牌,一上来就要“沉下去”。他连忙答应:“好的叶局,我马上准备。不过……有些单位可能习惯性地会准备汇报材料,您看……”
叶修笑了笑:“告诉他们,汇报材料可以准备,但我更想听听他们研发中遇到的真实困难,或者对我们部队在使用现有装备方面有什么反馈和建议。我们不是去检查工作,是去共同解决问题的。”
几天后,叶修带着几个人,轻车简从地来到了京郊某着名理工大学,参观一个与军方合作紧密的通信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一位头发蓬乱但目光炯炯的老教授,热情地介绍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种抗干扰能力极强的数据链原型。讲解过程中,教授用了大量艰深的专业术语和数学模型。
叶修耐心地听完,没有立即评价技术细节,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王教授,非常感谢您的介绍,非常前沿。我想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问一下,这套系统如果集成到我们现役的坦克或者步战车上,大概需要占用多少空间?
对车载电源的负担有多大?在极端环境下,比如高原低温或者沿海高盐高湿条件下,它的稳定性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