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 第380章 准备动后勤

第380章 准备动后勤(2/2)

目录

将手术刀对准了集团军庞大而传统的后勤保障系统。

改革的第一步,是深入调研,摸清底数。

带着王副军长和后勤部的精干参谋,直接扎进了基层。

他们走访了散布在防区内大大小小的仓库、维修所、加油站、卫生队乃至深山里那些只有番号、几乎被遗忘的“小散远”保障点。

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有的仓库物资堆积如山,但品类单一,急需的配件可能远在百里之外;

有的维修所技术力量雄厚,却因为隶属关系,只能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无法跨单位支援;

那些“小散远”单位,更是人浮于事,保障能力微弱,却占据着宝贵的编制和资源。

信息壁垒森严,各保障单位如同孤岛,指挥协调主要依靠电话和人工派送,效率低下,与现代战争所要求的“精准、快速、柔性”保障相去甚远。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调研结束后的内部会议上,叶修指着地图上那些孤立的保障点,语气斩钉截铁,“未来战争是快节奏、高消耗的体系对抗。

我们的后勤如果还是这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根本跟不上作战部队的机动和消耗速度!必须规模化、模块化!”

他的改革思路清晰而大胆:

第一刀,砍向“小散远”。顶着不小的压力和来自各方面的“说情”,叶修和王飞力排众议,坚决裁撤、合并了一批编制过小、地理位置偏远、保障效益低下的单位。

将节省出来的人员、装备充实到核心保障力量中,优化了资源配置。

第二刀,重塑架构。他们打破了原有按专业、按区域划分的条块分割模式,以作战需求为牵引,重新构建后勤保障体系。

组建了若干个综合保障营,每个营都集成了运输、仓储、维修、医疗、油料等多项功能,具备较强的独立保障和伴随保障能力。

这些保障营被设计成标准化的“模块”,可以根据不同作战任务、不同部队规模,像搭积木一样进行灵活编组和快速调配。

第三刀,强化机动。“后勤不能总是跟在屁股后面跑,要能跟得上,甚至要能预置!”

叶修强调。他们大力加强后勤保障系统的机械化水平,淘汰老旧运输车辆。

换装了一批高机动性、具备一定越野能力的运输平台和方舱式维修车、医疗车。甚至探索将部分轻型履带式底盘用于前沿弹药和油料补给,使其能更好地伴随装甲部队在复杂地形下行动。

最让王飞副军长拍案叫绝的,是叶修提出的“大数据模型及新型物流仓储系统”构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