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道德经》的“无为而治”(1/2)
当我们遇见“无为而治”——都应该在焦虑时代找回生命节奏!
你还记得那些失眠的夜晚吗?焦虑的脑子里像跑马灯一样,复盘白天的失误,担忧明天的待办,盘算如何争取,琢磨如何保全。
手机屏幕熄灭后,黑暗里只剩瞳孔还在追逐着虚无的光点,仿佛这样就能抓住些什么,来填补内心的恐惧与空荡。我们像上紧了发条的陀螺,被工作考核成绩、社交评价抽打着不停旋转,不敢有片刻停歇和松懈,生怕一停就被汹涌的人潮甩了几大条街;我们又像溺水的游泳者,越是拼命划水挣扎,越是被无形的压力裹挟着下沉,连呼吸都带着疲惫。
大清早的闹钟总比日出更早响起,整天披星戴月的在地铁里挤来挤去,满满的都是面无表情的通勤者,每个人都在刷着手机回复工作消息,或是在脑海里预演着一天的谈判与汇报。
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外卖盒子堆在桌角,咖啡杯换了一杯又一杯,我们把“内卷”当成常态,把“透支”视为敬业。
为了晋升名额,我们硬着头皮参加不喜欢的应酬;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报满了各类补习班,陪着他们在周末奔波;
为了在社交圈里显得体面,我们咬牙买下超出预算的奢侈品,精心打磨每一条朋友圈的文案与配图。
我们笃信“人定胜天”,崇尚“奋斗不息”,将“有为”等同于成功,把“忙碌”视作价值。
可当夜深人静时我们卸下伪装,却又常常陷入迷茫。
我们拼命追求的一切,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为什么付出越多,内心越空虚?
为什么越想掌控生活,生活反而越失控?
我们活成了一场永不停歇的战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最终,在无休止的内耗中与自己为敌。
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被我们忽略,家人的陪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曾经热爱的事物蒙上了灰尘,生命本该有的松弛与喜悦,早已被焦虑稀释得无影无踪。
如果这时告诉你,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位智者,早已为我们这个焦虑的时代准备了一剂解药,它叫做“无为而治”,你是否会觉得荒谬?
或许你会想,这不过是古老的空洞说教,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根本行不通,甚至会把它等同于“躺平”或“摆烂”。
别急,先放下这些固有的偏见,让我们静下心来,听听先贤留下的智慧回响。
此“无为”绝非消极避世、放弃努力,它不是意志的消沉,恰恰相反,是最高级别的生命策略,是一种顺应规律的生存智慧。
就像春天的嫩芽不会强行破土,却能在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中自然生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