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 第39章 《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的终极追问

第39章 《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的终极追问(2/2)

目录

任何一种文化、学科,不是按照人实际生活轨迹需要的研究方向,那都是没有意义的!

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困境,恰恰源于这种“存在遗忘”。

我们拼命追求金钱、地位、名誉这些具体的“存在者”,以为拥有了它们就能获得幸福。

可就像鱼缸里的鱼如果只盯着食物,却忘了水的重要性,最终会失去生存的根基一样,我们执着于物质的积累,却忽略了对“自我存在”的追问,最终陷入空虚和迷茫。

《存在与时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重新将哲学拉回了“存在”的本源。

让我们开始思考:作为一个人,我们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

颠覆“主客二分”:我们本就和世界融为一体

在接触海德格尔的思想之前,我一直认为“我”是独立于世界的个体,而周围的一切都是供我观察和利用的对象。(这个大家比较能理解吧?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我的这种理解)

比如我用锤子敲钉子时,我是主体,锤子是被我使用的客体。

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让我习惯了用功利的眼光看待世界。

这个人对我有什么用?

这件事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直到我读到海德格尔对“上手状态”的论述,才彻底打破了这种认知。

他以使用锤子为例,指出当我们熟练地用锤子敲钉子时,我们根本不会去思考“锤子是什么?”

“我该如何使用锤子?”

而是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敲钉子”这个任务中。

此时,锤子不再是一个与我对立的客体,而是变成了我身体的延伸,我和锤子、钉子、木板融为一体,共同完成一个具体的目标。

这种人与事物之间透明、流畅的互动关系,才是我们与世界相处的原初状态。

这个发现让我茅塞顿开。

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沉浸在喜欢的音乐中时,我们不会刻意区分“我”和“音乐”

而是会被旋律和节奏裹挟,感受到纯粹的愉悦;

当我们和亲密的家人朋友聊天时,我们不会算计“我说这句话能得到什么”

而是会自然地分享喜怒哀乐,体验情感的共鸣。

这些美好的时刻,都是“上手状态”的体现,也是我们最真实的存在体验。

而当锤子突然坏掉,我们无法继续敲钉子时,它才会从“上手状态”转变为“在手状态”

我们会停下来观察它、研究它,把它当作一个需要修理的客体。

同样,当人际关系出现矛盾,或者我们对某件事产生怀疑时,我们才会从原本的融合状态中抽离,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对象。

海德格尔提醒我们,不要把“在手状态”当成我们与世界相处的常态,更不要因此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

只有回归“上手状态”,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世界的温度,体验到存在的意义。

为了探讨人的存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概念——“此在”(dase),用来指代人这种独特的存在者。

为什么不用“人”这个词呢?

因为在传统哲学中,

“人”往往被定义为具有某种固定本质的存在者,比如“人是理性的动物”。

而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特殊性恰恰在于,我们没有固定的本质,我们的本质是在“去存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

“此在”的核心含义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它强调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世界、他人紧密相连的。

更重要的是,“此在”始终处于一种可能性之中。

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这样的人,也可以选择成为那样的人;

我们可以过循规蹈矩的生活,也可以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可能性,赋予了我们巨大的自由。

但自由往往伴随着责任,这也是很多人选择逃避的原因。

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即兴演出,演员既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出精彩的作品,也可能因为没有方向而不知所措。

很多人害怕承担选择的后果,于是放弃了自由,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人的安排,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

大学毕业时,我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文学专业,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就业前景更好的行业。

我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安稳的生活,可内心的失落感却与日俱增。

直到读到“此在”的概念,我才明白:人生不是一场预设好结局的电影,而是一场由我们自己书写的冒险。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放弃选择的权利,也不能因为追求安稳就扼杀自己的可能性。

只有勇敢地“去存在”,主动塑造自己的人生,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