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 第60章 《自卑与超越》教我们学会合作 接纳自己

第60章 《自卑与超越》教我们学会合作 接纳自己(2/2)

目录

一定要养成设定有意义的小目标

宏大的目标往往会让人望而却步,甚至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开始,这会加剧自卑情绪。

而有意义的小目标,更容易实现,也能让你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慢慢建立自信。

设定小目标时,要遵循“具体、可实现、有意义”的原则。

比如“这个月读完一本书”“学会一个办公技能”“每天运动30分钟”“和一位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聊聊天”。

这些目标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也容易看到结果,当你一个个完成这些小目标时,会感受到“我能做到”的掌控感,这种掌控感会逐渐驱散自卑的阴影。

而且,这些小目标最好能与“成长”或“奉献”相关——要么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要么能为他人带来价值。

比如“学会一个办公技能”能让你在工作中更高效,为团队创造更多价值;

“和朋友聊聊天”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让朋友感受到关心。

有意义的目标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这种意义感会给你持续的动力,让你在超越自卑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学会识别并主动跳出“自卑陷阱”

自卑的人往往会陷入一些固定的思维和行为陷阱,比如逃避型、攻击型、讨好型,只有识别这些陷阱,才能及时跳出来。

逃避型陷阱: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比如“我肯定做不好,还是别试了”,结果永远停留在原地,自卑越来越严重。

应对思路:告诉自己“即使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过程中的成长”,从小事开始尝试,慢慢积累勇气。

攻击型陷阱: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比如“他做得也不怎么样,还不如我”,用这种虚假的方式获得优越感。

应对思路:承认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价值,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不必通过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

讨好型陷阱:通过牺牲自我来换取他人的认可,比如“只要他喜欢我,我做什么都可以”,结果迷失了自己,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应对思路:建立清晰的边界感,学会拒绝,明白“真正的关系不需要讨好,你值得被平等对待”。

识别这些陷阱后,每次陷入其中时,及时提醒自己“这是自卑在作祟”,然后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慢慢就能摆脱陷阱的束缚。

来重新解读你的过去

阿德勒的“目的论”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被过去的经历所决定,而是为了“当下的目的”而解读过去。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解读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比如小时候被父母批评,你可以解读为“我不够好,所以父母不喜欢我”,从而陷入自卑;

也可以解读为“父母希望我变得更好,才会指出我的问题”,从而把批评变成成长的动力。过去的创伤和挫折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解读它们——是让它们成为束缚你的枷锁,还是成为你成长的资源?

那些曾经让你感到自卑的经历,其实都在教会你一些东西:

被忽视的经历让你更懂得关心他人,失败的经历让你更珍惜成功的不易,身体的缺陷让你更专注于内在的成长。

重新解读你的过去,不是否定痛苦,而是从痛苦中汲取力量,让过去的经历成为你超越自卑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最后我要总结一下这本书的指引方向,此时的我正在写给勇敢的你——你的自卑,正是超越的起点

《自卑与超越》的核心,从来不是让我们消灭自卑,而是让我们看清自卑的本质,学会与它共处,并把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阿德勒告诉我们,超越自卑的真正意义,是找到生活的价值——乐于关注他人,渴望为社会贡献价值,在合作与奉献中实现自我成长。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孩,这个小孩不是你的弱点,而是你不想庸庸碌碌、渴望变得更好的证明。

正是因为觉得“不够好”,你才会想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珍惜关系;

正是因为有了自卑的推力,你才会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成为更优秀的人。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卑困住,不敢尝试、不愿成长。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也不需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你只需要接纳真实的自己,带着那份“想变好”的初心,勇敢地去合作、去奉献、去创造。

愿你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再为他人的评价而焦虑;

愿你能拥有真诚合作的智慧,在与他人的连接中找到归属感;

愿你能明白,你的自卑,从来不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而是你超越自我的起点。

从今天起,放下对“不够好”的执念,带着勇气和善意,去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挑战,去创造属于你的、有意义的人生——你远比自己想象中更优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