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思考,快与慢》教你做个清醒者(2/2)
但它的缺陷也同样明显——系统1极度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容易被“眼见即为事实”的直觉支配,对复杂的逻辑推理无能为力。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纽约时报》,穿着整洁的衬衫,戴着眼镜,就会直觉地认为他是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在当下的社会中,程序员、普通职员等群体的基数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知群体”,仅凭外在特征下判断,很可能出现偏差。
系统1就像一个“经验主义者”,它会把过去的经历当作万能模板,却不知道世界的复杂性远超有限的经验。
二.系统2:理性式的“慢思考”
如果说系统1是“自动驾驶”,那系统2就是“手动驾驶模式”。
它的运作需要刻意控制,速度缓慢,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和脑力,就像我们开车时遇到复杂路况,必须握紧方向盘、专注观察、谨慎操作。
系统1处理不了的任务,都需要系统2来接手:比如计算17x24这样的复杂算术题,我们必须拿出纸笔或者在脑海里一步步推演;
阅读一篇逻辑严谨的学术论文,需要集中注意力梳理论点、论据;
面对一个陌生的工作任务,需要分析流程、制定计划。
这些场景下,系统2的理性思考是不可或缺的。
但系统2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天生懒惰。
它就像一个嗜睡的保镖,平时总在打盹,只有当系统1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或者收到明确的“警报信号”时,才会勉强醒来。
大多数时候,系统2会默认接受系统1的判断,懒得去验证对错。
就像面对“球拍与球”的问题,系统1脱口而出“10美分”后,若不是朋友提醒,系统2根本不会主动去验算;
坐飞机遇到强烈颠簸时,系统1会立刻发出“危险”的警报,让我们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而系统2需要花时间回忆“飞机失事的概率其实比车祸还低”,才能慢慢平复情绪。
这就是我们思维的常态:系统1主导日常决策,系统2只在必要时才介入。
更关键的是,系统2的运作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长时间的专注思考会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连续工作几小时后,我们很难再做出理性的判断,就是因为系统2已经“累倒”了,只能任由系统1接管。
三.双系统的协作与转化
虽然系统1和系统2的运作模式截然不同,但它们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协作、相互转化的。
最神奇的转化,就是“技能变本能”的过程:当我们反复练习一项复杂技能时,系统2的刻意操作会逐渐内化为系统1的直觉反应。
比如刚开始学开车时,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盯着路面、操控方向盘、换挡、刹车,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系统2的精准控制,稍微分心就可能出错;
但当我们成为老司机后,开车就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我们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聊天,甚至思考工作上的问题,这就是因为驾驶技能已经从系统2“转移”到了系统1,成为了无需刻意关注的直觉。
同样,顶级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钢琴家行云流水的演奏、医生快速准确的诊断,都是这种转化的结果——他们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刻意练习,让复杂的技能变成了肌肉记忆和直觉反应。
但双系统的协作也可能出现失衡,带来意想不到的代价。
过度依赖系统1,会让我们陷入认知偏误的陷阱:仅凭直觉判断项目前景,可能忽略潜在的风险;
被情绪主导决策,可能做出冲动的选择;
用经验应对所有问题,可能在变化的环境中屡屡碰壁。
而过度消耗系统2,则会让我们陷入身心俱疲的状态:长时间的深度思考、频繁的决策会耗尽我们的精力,导致“决策疲劳”——当系统2的能量耗尽后,我们会变得更加依赖系统1,或者干脆逃避决策。
真正的智慧,不是要消灭其中一个系统,而是要让它们各司其职:让系统1处理日常琐事,节省精力;
让系统2在关键决策时发挥作用,保证质量。
就像一辆性能出色的汽车,既需要自动驾驶模式应对长途高速,也需要手动驾驶模式处理复杂路况,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能安全、高效地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