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心流》活出自在 充实(2/2)
所以,想要进入心流,首先要给自己“造一个无干扰的环境”。
我现在工作的时候,会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书桌抽屉里,看不到就不会想拿;
电脑上只打开当前需要用的软件,关掉所有弹窗通知和聊天软件;
如果周围环境太吵,就戴上耳塞,听一些舒缓的纯音乐,比如雨声、钢琴声,帮助自己静下心来。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效果特别好。
以前我写一篇文章要花大半天,还总觉得思路断断续续;
现在在无干扰的环境里,两三个小时就能写完,而且思路特别清晰,写得也更顺畅。
其实不是我能力提升了,而是我把原本被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了起来。
如果你觉得完全无干扰很难,可以从“短时间无干扰”开始。
比如每天设定25分钟的“专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只做一件事,不看手机,不被打扰。
25分钟结束后,休息5分钟,再开始下一个25分钟。(因为一个人最大专注力只有25分钟)
慢慢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习惯专注以后,做事效率也越来越高。
3.记录“心流时刻”,找到自己的“快乐密码”
每个人进入心流的场景都不一样,有的人在运动时容易进入心流,有的人在画画时容易进入心流,有的人在做饭时容易进入心流。
我们可以试着记录自己的“心流时刻”,找到那些能让自己专注、快乐的事,然后多花时间去做。
我有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心流时刻。
比如“今天下午写文章,专注了3小时,写完特别有成就感”“晚上练字,沉浸了40分钟,心里很平静”“周末和朋友徒步,专注于风景和聊天,全程都很开心”。
每次记录的时候,我还会备注一下当时的环境、做的事、心里的感受。
慢慢我发现,自己最容易进入心流的事,是那些“需要动手又需要动脑”的事,比如写东西、练字、做手工。
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多安排这些事,让自己的生活里多一些心流体验。
同时,我也发现,在安静、无干扰的环境里,我更容易进入心流,所以我会尽量为自己创造这样的环境。
记录心流时刻,不仅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还能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翻一翻本子,回忆那些专注、快乐的瞬间,给自己打气。
它就像一本“快乐密码本”,告诉我们“做这件事,你会开心”。
4.接受“不完美”,心流不是“零失误”
很多人会误以为,心流状态下,做事会一帆风顺,不会出错。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心流是“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是“零失误”的状态。
哪怕在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失误,只要我们还在专注地解决问题,就依然在体验心流。
我以前写文章的时候,一旦遇到卡壳或者写错字,就会很烦躁,注意力也会被打断。
后来我明白,心流不是“完美的过程”,而是“专注的过程”。
遇到卡壳时,我会专注地思考怎么解决,而不是抱怨自己;
写错字时,我会随手划掉,继续往下写,而不是纠结于一个字的对错。
慢慢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接受过程中的不完美,也越来越容易长时间保持专注。
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做事也难免会出错。
我们不需要追求“完美的心流”,只需要享受“专注的心流”。
哪怕过程中会有波折,只要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就依然能感受到心流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六、专注一点,日子就会慢慢变通透
读完《心流》这本书,我最大的改变,不是学会了多少技巧,而是心态上的转变。
以前我总觉得,生活要精彩,要轰轰烈烈,要有所成就,才叫幸福。
现在我明白,幸福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条件,它就藏在每一次专注的投入里,藏在每一件认真做好的小事里。
我们不用刻意去追求心流,不用强迫自己“必须进入状态”。
只需要在日常的日子里,多一点用心,多一点专注:做饭的时候,就好好做饭,感受食材的变化;
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和家人相处的时候,就好好陪伴,珍惜彼此的时光。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外界的评判”“未来的焦虑”“过去的遗憾”,拉回到当下的每一件事上,心里的“精神熵”就会慢慢减少,混乱会变成秩序,焦虑会变成平静,空虚会变成充实。
这就是心流的魔力,它不是让我们逃离生活,而是让我们更好地拥抱生活,把平凡的日子过透、过实。
现在的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抱着手机刷到半夜,也不再为了“忙而忙”。
我会给自己安排时间读书、练字、写东西,也会花时间陪家人、和朋友徒步。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因为有了专注的投入,变得格外有意义。
我的生活没有变得轰轰烈烈,却变得越来越通透、越来越踏实。
我想,这就是《心流》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幸福不是一种运气,而是一种能力;
不是从外界获取,而是从内心生长。
当我们学会专注,学会在日常小事中创造意义,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等着我们用专注去发现、去感受。
愿我们都能在专注里,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愿我们都能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愿我们都能在专注中,活出自在、充实、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