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正面管教》落地指南(2/2)
?先隔离情绪:立即制止打架行为,将双方带到安静的地方,让他们冷静下来。
?再引导表达感受:分别和两个学生沟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问学生:“你刚才为什么要和同学打架呢?你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最后合作解决问题:让两个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比如,“以后遇到矛盾的时候,除了打架,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呢?”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他们会更愿意遵守。
有一位初中老师分享过这样的经历:班里有个学生经常迟到,老师多次批评他,但他还是屡教不改。
后来,老师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年纪大了,早上起不来,没人叫他起床。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老师没有再批评他,而是和他一起讨论解决方案:“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做,才能让你早上不迟到呢?”
学生说:“我可以自己定闹钟。”
老师说:“好呀,那我们就试试定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是起不来,我们再想其他办法。”
同时,老师还和学生的奶奶沟通,让奶奶尽量帮忙提醒。
从那以后,这个学生的迟到次数明显减少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学生的处境和需求,才能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班级管理技巧:激活学生的价值感
?“鼓励墙”:关注进步,而非排名
很多班级都会有“成绩排名榜”,但这种方式会让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让成绩差的学生自卑敏感。
而“鼓励墙”是一种更积极、更温和的班级管理方式。
教师可以在班级的墙上设置一面“鼓励墙”,让学生写下自己或同学的进步和优点,比如“小明今天主动帮助同学讲题,真棒!”
“小红今天上课积极发言,进步很大!”
教师也可以定期在“鼓励墙”上写下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
“鼓励墙”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被看见、被肯定,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同时,也能营造一种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责任岗”:人人参与,激活价值感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只有少数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大多数学生都是“旁观者”。
而“责任岗”制度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置各种“责任岗”,比如“图书管理员”“卫生监督员”“纪律委员”“绿植养护员”等,让每个学生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责任岗”,负责相应的工作。
比如,“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班级图书角,确保图书摆放整齐;
“卫生监督员”负责检查班级卫生,提醒同学保持环境整洁;
“绿植养护员”负责照顾班级的绿植,定期浇水、施肥。
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责任岗”上发挥作用,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自己的工作对班级很重要,从而增强归属感和价值感。
3.社交冲突:从干预到赋能
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冲突,比如被孤立、被欺负、和朋友吵架等。
很多家长和教师的第一反应是干预,比如帮孩子解决问题、批评对方孩子。
但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无法培养社交能力。
而“和善而坚定”的方式,是从“干预”转向“赋能”,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1)孩子被孤立:启发思考,制定计划
如果孩子告诉家长“同学们都不跟我玩”,家长不要急于指责其他孩子,也不要说“不跟他们玩就不跟他们玩,我们自己玩”,而是要启发孩子思考,引导孩子制定交友计划。
家长可以这样问孩子:
?“你觉得同学们为什么不跟你玩呢?是因为你没有主动邀请他们,还是因为你在和他们玩的时候,有什么行为让他们不舒服了?”
?“你希望朋友怎么对待你呢?”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才能让同学们愿意和你玩呢?”
通过这些提问,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到问题的根源。
比如,孩子可能会说:“因为我不愿意分享我的玩具,所以同学们不跟我玩。”
然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交友计划:“那我们下次带玩具去学校的时候,主动邀请同学们一起玩,好不好?”
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解决问题。
当孩子成功交到朋友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宝贝,你今天主动分享玩具,和同学们一起玩,真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社交动力。
(2)孩子和朋友吵架:引导沟通,学会包容
孩子和朋友吵架是很常见的事情,家长不要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要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包容。
比如,孩子因为朋友弄坏了自己的玩具而吵架,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先共情情绪:“宝贝,你的玩具被弄坏了,你一定很生气,对不对?妈妈能理解你的感受。”
?再引导换位思考:“那你觉得你的朋友是故意弄坏你的玩具吗?他可能也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
?最后引导沟通:“如果你想让朋友以后小心一点,你可以直接告诉他:‘我很喜欢这个玩具,你下次玩的时候能不能小心一点?’同时,你也可以问问朋友的想法,看看他是不是有什么话想对你说。”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化解矛盾,维护友谊。
同时,也能让孩子明白,朋友之间难免会有摩擦,重要的是学会沟通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