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为孩子争取理解与支持(2/2)
支持孩子画画、做手工,用艺术作品表达情感;
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表达;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通过书信、邮件与朋友交流,或者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兴趣作品、观点看法。
这些表达方式,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压力,让内向孩子能从容地组织语言、表达观点。
当他们发现“我的想法有价值,我的表达能被理解”,就会逐渐愿意尝试更直接的表达,即使依然内向,也能拥有清晰传递自我的能力。
比如,一个内向的孩子不擅长在课堂上发言,但通过写日记,他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看到后给予肯定,会让他更有信心,慢慢尝试在小组讨论中发言。
第三,采用“具体而真诚”的鼓励方式。
内向孩子的自信,更多来自内在的认可和他人的真诚鼓励。
家长的鼓励,要具体、有针对性,而不是空洞的“你真棒”“你真厉害”。
比如孩子专注地搭完一个复杂的积木,不要只说“真厉害”,而是说“你花了这么久时间,一步步搭出了这么漂亮的城堡,还考虑到了门窗和屋顶的设计,真有耐心和创意”;
孩子主动和新朋友打了招呼,不要说“你终于变勇敢了”,而是说“你今天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一定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妈妈为你骄傲”;
孩子在绘画比赛中没有获奖,但作品很有创意,不要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而是说“你的画很有想法,色彩搭配也很特别,能看出你很用心,继续坚持,一定会越来越棒”。
这种具体的鼓励,能让孩子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感受到家长的关注与认可。
同时,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只看重结果。
比如孩子参加比赛没有获奖,但坚持完成了全程,要肯定她的坚持:“你能克服紧张,坚持把比赛完成,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比获奖更重要”;
孩子学习新技能时遇到困难,但没有放弃,要鼓励她:“你遇到这么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还在努力尝试,真有毅力”。
这种对过程的认可,能让孩子建立起“努力就有价值”的信念,在成长中更有韧性。
(五)教会孩子自我关怀:接纳自己,拥抱内向
除了外部环境的支持,还要教会内向孩子自我关怀,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接纳自己的气质,学会照顾自己的需求,在成长中保持自洽。
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关于内向性格的绘本、书籍,比如《安静的力量》《内向的孩子也很棒》等,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一样内向,内向也能很优秀”;
可以和孩子讨论“内向的我有哪些优点”,让他们主动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自我认同;
可以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能量状态,当感到疲惫时,主动寻求独处的机会恢复能量,而不是强迫自己迎合他人。
告诉孩子:“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需要强迫自己融入所有圈子。”
“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做自己想做的事,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就是最棒的。”
当孩子遇到他人对自己内向性格的质疑时,教会他们坦然回应,比如“我喜欢安静,但我也有很多想法”“我需要一点时间适应新环境,但我会努力做好”。
同时,教会孩子设定边界。
告诉他们可以拒绝自己不想参加的社交活动,可以在感到疲惫时告诉他人“我需要休息一会儿”,不必为了取悦他人而委屈自己。
比如,同学邀请孩子参加一个喧闹的聚会,孩子不想去,可以坦然拒绝:“谢谢你的邀请,但我更喜欢安静的活动,下次我们一起看书吧”。
这种边界感,能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舒适的状态,避免因为过度迎合而感到疲惫。
当孩子学会接纳自己、关怀自己,他们就会拥有强大的内心,无论面对外界的偏见还是生活的挑战,都能从容应对,在自己的节奏里,活成最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