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父母的语言》轮流谈话(2/2)
这种做法,会剥夺孩子思考的机会,破坏轮流谈话的节奏,让孩子逐渐失去表达的兴趣。
轮流谈话的核心,是“轮流”,既包括表达的轮流,也包括思考的轮流。
当父母提出问题后,孩子需要时间来组织语言、梳理思路,这个过程对孩子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处理信息、组织语言的速度,比成人慢很多。
因此,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等待时间,通常至少3-5秒,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耐心等待,不仅是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它传递的信息是“我在乎你的想法,我愿意等你表达”。
这种尊重,会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更愿意主动思考、主动表达。
哪怕孩子最终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这个思考的过程也能锻炼他的思维能力。
在等待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用温和的眼神看着孩子,给予鼓励的表情,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不要用催促的语气,也不要表现出不耐烦。
如果孩子实在无法回应,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你是不是觉得……”“你可以想一想……”,引导孩子继续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比如问孩子“你觉得这个故事里的小松鼠为什么会迷路呢?”,如果孩子没有立刻回答,父母可以等待几秒,然后说“是不是因为小松鼠太贪玩,跑太远了呀?”,引导孩子顺着这个思路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既给予了孩子思考的空间,又提供了适当的帮助,让轮流谈话能顺利进行。
耐心等待,是轮流谈话成功的关键。
它能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环境中充分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从被动的“听话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与“表达者”。
基于过程的称赞:是塑造成长型思维
轮流谈话中,称赞是重要的环节。
但不同的称赞方式,会对孩子的思维模式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很多父母习惯夸孩子的天赋或结果,比如“你真聪明”“你真厉害,一下子就做好了”,这种基于天赋与结果的称赞,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认为成功是因为自己聪明,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从而害怕挑战、害怕失败。
而《父母的语言》倡导“基于过程的称赞”,就是称赞孩子的努力、坚持、方法与进步,比如“你这段时间练习搭积木很认真,所以搭得越来越高了”“你遇到困难没有放弃,一直努力尝试,这种精神真值得表扬”“你用了新的方法搭积木,真有创意”。
这种称赞方式,会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失败是成长的机会,从而更敢于挑战、更勇于坚持。
基于过程的称赞,能让孩子关注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
它能让孩子明白,无论最终是否成功,只要付出了努力、学到了东西,就是一种收获。
这种思维模式,会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更能从容面对挫折与挑战,更有韧性。
进行基于过程的称赞时,父母要注意具体、真诚。
不要泛泛地说“你真棒”,而是要具体指出孩子值得称赞的地方。
比如孩子搭积木时尝试了很多次才成功,父母可以说“你刚才搭积木的时候,倒了好几次都没有放弃,最后终于搭成了,妈妈真为你骄傲”;
孩子主动分享玩具,父母可以说“你主动把玩具分给小朋友玩,知道分享会带来快乐,你做得真好”。
同时,称赞要适度,不要过度夸大。
过度的称赞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无法正确面对批评与失败。
要让孩子明白,称赞是对他努力的肯定,而不是对他的“捧杀”。
基于过程的称赞,是轮流谈话的点睛之笔。
它能让孩子在交流中感受到肯定与鼓励,同时塑造积极的思维模式,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有力量、更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