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自驱型成长》重新定义“成功”(1/2)
自驱型成长,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修行
重新定义“成功”: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会生活”
我们总逼着孩子考高分、上名校,觉得这就是“成功”。
可《自驱型成长》告诉我们:
真正的成功,是孩子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
有个朋友的孩子,成绩中等,但特别喜欢研究昆虫。
朋友没有逼着他“补短板”,而是支持他的爱好:给买昆虫观察盒、带他去野外观察、陪他读相关的书。
后来孩子不仅在昆虫比赛中拿了奖,还养成了专注、坚持、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这些品质让他在学习中也慢慢进步。
其实,成绩只是成长的“副产品”,而自驱力、抗挫力、专注力这些品质,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作为父母,我们要放下对“分数”的执念,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他喜欢什么?他擅长什么?他做什么事情时眼睛会发光?
当我们不再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孩子,孩子才能卸下心理包袱,真正释放内在动力,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哪怕他将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也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拥有充实、幸福的人生。
接纳不完美: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培养自驱型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学会“接纳”。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他的平凡,爱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待中的样子。
孩子可能很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可能很善良,但偶尔会任性;
可能有自己的爱好,但在你看来“没用”。
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接纳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差异”。
孩子成绩不好,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指责“你怎么这么笨”;
孩子任性发脾气,我们可以引导他表达情绪,而不是打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喜欢“没用”的爱好,我们可以支持他,因为这份热爱背后,藏着他的自驱力。
同时,我们也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育儿路上,我们难免会犯错:忍不住吼孩子、偶尔控制不住焦虑、有时候会偷懒。
不用过度自责,只要我们能及时反思、调整,用真诚的态度面对孩子,比如对他说“刚才妈妈吼你不对,对不起”,孩子也会感受到我们的爱与诚意。
接纳的本质,是信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