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活着》温情与光亮(1/2)
第三节
超越悲剧:苦难叙事中的“温情”与“光亮”
《活着》常常被贴上“悲剧”的标签,这或许是因为福贵一生所经历的苦难太过沉重,亲人的接连离世太过令人心碎。
但如果仅仅将《活着》视为一部悲剧小说,便会忽略其最珍贵、最独特的气质。
即在苦难叙事中,那些始终闪烁着的温情、幽默与诗意的光亮。
这些光亮并非苦难的点缀,而是与苦难交织共生的生命本质,它们消解了苦难的沉重,赋予了生命以温度与尊严,让《活着》超越了单纯的悲剧范畴,成为一部关于生命、爱与希望的深刻作品。
余华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从未忘记在文本中植入来自民间的幽默感。
这种幽默感并非刻意的搞笑,而是底层民众在长期的苦难生活中,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种生命智慧——苦中作乐。
在福贵被抓壮丁的那段日子里,战场的残酷与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但福贵的叙述中却不乏幽默的瞬间。
在战场上,士兵们饥寒交迫,福贵看到别人脚上的胶鞋比自己的好,便想方设法换了过来;
他会调侃身边的战友,会在紧张的战事间隙寻找一丝乐趣。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展现了生命最顽强的活力。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幽默成为了一种精神的避难所,它让人们暂时忘却苦难的沉重,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与尊严。
这种来自民间的幽默感,不是对苦难的逃避,而是对苦难的蔑视与超越。
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不会熄灭,生命依然有着追求快乐的本能。
福贵的幽默感,也让他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满。
他不是一个被苦难压垮的可怜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懂得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普通人。
这种幽默感,让他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除了幽默,小说中那些充满诗意的温情瞬间,更是让《活着》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这些瞬间如同黑暗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凤霞出嫁时,虽然不能说话,却对着镜子一遍遍梳理自己的头发,脸上洋溢着羞涩而幸福的笑容。
那一刻,所有的苦难都被幸福的光芒所遮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福贵给生病的家珍送煮熟的青蛙,那一只只热气腾腾的青蛙,承载着他对妻子深深的牵挂与爱意。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小小的青蛙,成为了夫妻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
苦根吃豆子时的天真烂漫,更是让人动容。
对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苦根来说,一碗豆子就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他狼吞虎咽地吃着,脸上沾满了豆粒,那种纯粹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这些温情的瞬间,并非轰轰烈烈,而是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片段,但正是这些片段,赋予了故事以温暖与人性光辉,使其不至沦为冰冷的苦难编年史。
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依然存在,这些情感是支撑人们走过苦难的最强大力量。
小说中,福贵评价家珍“死得很好”,这种平静的叙述曾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甚至认为福贵冷漠无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