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汴京风云:寒门巨贾 > 第44章 名动陋巷间

第44章 名动陋巷间(2/2)

目录

周老倌再次看向沈墨轩。

沈墨轩目光扫过王二那双因常年揉面而粗糙红肿的手,和他脸上那急切而真诚的表情,微微点了点头。

陈平上前,仔细询问了王二每日的大致营收、家庭开支、以及肉铺欠账的情况。然后,他提出了一个方案:借款三百文,期限十五天,因无抵押,风险稍高,月息定为十分,十五天利息便是十二文半,按十三文计。到期需还三百十三文。同时,需要王二和其妻子共同画押,并由一位街坊保人(王二找来了相邻摊位卖菜的老汉)作保。

条件虽然比有抵押的苛刻些,但比起印子钱,已是天壤之别。王二喜出望外,连忙答应下来,当天下午就借到了钱,买回了面粉,炊饼摊子得以继续支应下去。半个月后,他果然准时还清了借款,还对周老倌和陈平谢了又谢。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周记押店悄然发生着。

“沈氏贷”的名声,不再仅仅局限于“利息相对公道”,更增添了“规矩明白”、“不欺穷苦”、“有时甚至能通融”的色彩。虽然它依旧是一门需要盈利的生意,利息对穷人来说依旧沉重,但它提供了一种在绝望之外,勉强能够得着的、带着一丝尊严的选择。

这种口碑的积累,无声无息,却力量巨大。

它开始为沈墨轩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超越金钱的回报。

有时,沈墨轩清晨出摊时,会发现馄饨摊被人悄悄打扫干净了;有时,会有不相识的婆子塞给他几个新摘的、水灵灵的蔬菜;码头上那些受过他周转的力夫,看到他时会恭敬地点头示意;甚至有一次,几个地痞流氓想来馄饨摊寻衅揩油,却被旁边几个等活的苦力不声不响地围了起来,最终那几个地痞只能悻悻离去。

一种微小却真实的人心向背,正在这肮脏混乱的南城底层慢慢形成。这并非出于对“铁面沈”凶狠的畏惧,而是源于对那一点点“公道”和“余地”的感激与维护。

沈墨轩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依旧沉默寡言,面色冷峻,但内心却并非毫无波澜。这种来自最底层的、朴素的认可,是他过去从未体验过的。这让他意识到,力量并非只有刀剑和恐惧一种形式。精准的计算和有限的善意,同样能编织出无形的护甲。

陈平对此感触更深。他原本只是一个空有算学才华却无处施展的落魄书生,如今却在这小小的押店里,用自己的所学真正地帮助着那些挣扎求生的可怜人,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的腰杆挺直了许多,眼神也更加明亮自信。

然而,沈墨轩始终保持着清醒。他知道,这点微弱的人望,在真正的强权和不讲理的暴力面前,依然不堪一击。便民钱庄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头顶。而且,他隐隐感觉到,另一股更加隐秘的视线,似乎也开始注意到这家逐渐“名动陋巷”的小押店。

这日傍晚,沈墨轩提前收了馄饨摊,像往常一样来到周记押店后间,查看今日的账目。

陈平将账簿递给他,神色间却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凝重。

“东家,今日…有一笔奇怪的存款。”陈平压低声音道。

“哦?”沈墨轩接过账簿。只见上面记录着一笔数额不小的存款:白银十两,存期不明,存款人姓名栏只写了一个“李”字,联系地址更是语焉不详。

十两银子,对于周记目前的业务规模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更重要的是,存款业务目前只是小范围针对极少数知根底的街坊,金额也都很小,怎么会突然有人存这么多钱?而且信息如此模糊?

“来人什么样?”沈墨轩沉声问道。

“是个面生的汉子,穿着普通,话很少,只说是替他家主人来存的,利息按规矩给就行,放下银子拿了凭证就走了。”陈平回忆道,“我看那人手上虎口有老茧,像是…常练刀枪的。”

沈墨轩的心缓缓沉了下去。

来者不善。

这十两银子,不像存款,更像是一块探路的石头,或者…一个诱饵。

是谁?便民钱庄的试探?还是…其他因为“沈氏贷”名声渐起而被吸引过来的、更加难以揣测的势力?

他看着账簿上那刺眼的“十两”字样,仿佛看到了一条冰冷的毒蛇,正顺着这逐渐蔓延的名声之藤,悄无声息地向着他们游弋而来。

店外,秋风吹过陋巷,卷起几片枯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山雨欲来风满楼。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