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汴京风云:寒门巨贾 > 第64章 慧眼初识

第64章 慧眼初识(1/2)

目录

第六十四章:慧眼初识

屏风后那轻柔却自带威仪的女声落下,偏厅内落针可闻。几位清客相公皆垂首敛目,方才的考较刁难之气瞬间消散无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恭敬的沉默。周管家躬身应“是”后,转向沈墨轩,语气虽依旧平稳,却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沈公子,请随我来。”

沈墨轩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努力让自己看起来镇定自若。他再次向屏风方向微一拱手,虽不知其内究竟何人,但礼数不可废,随后便跟着周管家,在那位孙师傅和赵先生复杂难明的目光注视下,重新走向那间陈设着残破古画的敞轩。

这一次,心境已截然不同。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或许都落入了那双隐藏在屏风后的眼睛里。那无声的注视,比方才厅前明刀明枪的考较,更令人心生警惕,却也带来了一丝难以言状的机遇。

重返敞轩,那幅巨大的“雪景寒林图”依旧静静地铺在长案上,如同一个沉睡多年、伤痕累累的巨人。阳光透过轩窗,照在斑驳的画面上,更显其沧桑与破败。

周管家在门口停步,并未入内,只道:“沈公子,请仔细探查。需要何物,吩咐孙师傅便是。”言语间,已将主导权交给了沈墨轩,但也将孙师傅留在了此地,显然仍有监督之意。

孙师傅哼了一声,抱着手臂站在一旁,冷眼旁观,显然不信这个年轻人能看出什么他看不出的门道。

沈墨轩深吸一口气,摒除杂念,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眼前的画作上。他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静立画前,从各个角度整体观察,感受画面的气韵与破损的整体态势。

随后,他净手,从自己带来的小布包中取出几样工具:一把光滑的牛角尺,一小块柔软的白绫,还有几个小巧的瓷碟。他又请孙师傅取来一盏可调节亮度的油灯和一面手掌大的铜镜。

孙师傅虽不情愿,但在周管家目光示意下,还是让人取来了。

沈墨轩将油灯点亮,调节火焰至适中亮度。他没有直接照射画心,而是采用侧光打灯的方法,将灯光以极低的角度,几乎平行于画面照射过去。

刹那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在强侧光的照射下,画面上原本肉眼难以清晰分辨的起伏、褶皱、修补痕迹、以及那层层叠叠的污渍和水痕边缘,顿时变得清晰立体起来,如同地貌山川的阴影,纤毫毕现!

“咦?”一旁的孙师傅忍不住发出一声低低的惊疑。他修复书画数十年,自然知道侧光观察之法,但多是凭经验目测,极少如此刻意、系统地进行打光探查。沈墨轩这手法,显得极为专业和有条理。

沈墨轩无视了他的惊讶,全神贯注地沿着灯光照射的区域,一寸一寸地仔细观察。他用牛角尺的圆滑边缘虚指着画面,辅助视线移动,口中低声自语,似乎在记录着什么:“此处绢丝断裂,边缘卷曲……”“这片水渍渗透极深,伴有霉变结晶,边缘有多次清洗留下的环状痕迹……”“这块补绢质地粗劣,与原绢收缩率不同,已明显翘起,下方的原画颜料被粘走部分……”“这处补色,颜料艳俗,覆盖之下原墨线已损……”

他观察得极其细致,有时甚至会俯下身,几乎将眼睛贴到画面上,观察绢素的经纬和颜料的剥落情况。他又利用那小铜镜,反射窗外自然光,从不同角度探查画作表面的微观状态。

整个过程中,沈墨轩神情专注,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进入了忘我的状态。那种纯粹专注于技术本身的专业气场,不知不觉间竟让周围原本带着轻视和怀疑的人,稍稍收敛了情绪,连孙师傅的眼神也从纯粹的冷嘲,变得多了几分惊疑不定。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沈墨轩终于直起身,长长舒了一口气,额头已见细微汗珠。他闭目凝神片刻,似乎在整合刚才观察到的大量信息。

周管家适时开口:“沈公子,可有所得?”

沈墨轩睁开眼,眼中闪烁着一种明悟的光芒,但眉头却微微蹙起,沉声道:“周管家,孙师傅,此画病情之复杂,远超小子预期。其损毁非一日之寒,乃历代错误修复叠加所致,病灶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指向画心上方最严重破损的区域:“最大的难点在于此处。并非简单的污渍或撕裂,而是……‘画意中断’。”

“画意中断?”周管家疑问。

“正是。”沈墨轩解释道,“您看,这大片区域,历经多次拙劣修补和清洗,原画的绢素肌理、笔墨层次已被严重破坏,变得平板、僵死。后续的补笔更是胡乱涂抹,完全破坏了原有的山石结构和林木走向。导致观画者视线至此,戛然而止,无法与画面其他部分的气韵连贯。换言之,即便清除了所有污渍,补好了所有破洞,若此处‘画意’无法接续,整幅画依旧是死的,甚至比现在更显突兀难看。”

孙师傅闻言,脸色微变。他浸淫此道多年,自然明白“画意中断”是什么意思,这是修复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画作本身艺术性的深刻理解。他之前更多是从物理层面考虑如何“补全”,却未如沈墨轩般,一针见血地点出这核心的艺术性痼疾。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周管家的语气凝重了几分。

沈墨轩目光扫过那惨不忍睹的画面,又看了看面色变幻的孙师傅,最后仿佛无意般瞥了一眼偏厅的方向(虽然屏风已远,但他感觉那目光或许仍在),缓缓吐出一句话,石破天惊:

“欲救此画,需先‘破而后立’。”

“何为‘破而后立’?”周管家追问,孙师傅也竖起了耳朵。

“所谓‘破’,并非破坏原画。”沈墨轩语气坚定起来,“而是要彻底清除掉所有历代错误的、有害的修补物!包括那些质地粗劣的补绢、艳俗的补色、以及深入肌理却无用的固化胶矾!哪怕暂时让这片区域看起来更加破碎、更加‘难看’,也在所不惜!唯有将这些‘肿瘤’彻底剜除,让原画的伤口真正暴露出来,我们才能看清病灶根源,也才能为后续真正的‘立’——即接续画意——打下基础。”

“胡闹!”孙师傅终于忍不住,厉声斥道,“彻底清除?说得轻巧!那些补绢补色纵然拙劣,却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和覆盖作用!一旦全部清除,下方脆弱的原画绢素和颜料很可能随之大面积脱落!到时就不是画意中断,而是整幅画彻底毁于此地!你这是救人还是杀人?!”

这是经验主义最直接的恐惧,也是绝大多数传统修复师不敢冒险的原因。

沈墨轩似乎早料到他会反对,冷静回应:“孙师傅所虑极是,此乃最大风险。故而,‘破’的过程,绝非蛮干。需调配特殊的软化剂和分离剂,极有耐心地、分层分次地、在显微镜(他心中想的是这个,但口中换成了‘在高倍放大镜片辅助下’)下进行操作,一点一点地将那些后添的、有害的物质与原画本体分离。期间需不断加固原画脆弱的底层。这是一个极其缓慢、极其精细的过程,如同外科手术,考验的是耐心、眼力和手法精准度,而非蛮力。风险虽大,但唯有如此,才有一线生机让此画‘活’过来。若沿用旧法,只是在其上进行再一次的覆盖修补,无非是饮鸩止渴,此画终将彻底死透。”

“荒谬!强词夺理!”孙师傅气得胡子发抖,“你说的轻巧!什么特殊软化剂?什么分离?闻所未闻!根本是你异想天开!老夫绝不同意如此冒险!此画若毁,你担待得起吗?!”

周管家也面露极度凝重之色,沈墨轩的方案太过大胆,太过颠覆,超出了他所能决策的范畴。厅内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