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潮信新生(1/2)
第一百三十八章:潮信新生
杭州城的重建,在官民协力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残垣断壁被清理,倒塌的房屋被重新立起骨架,被淤泥堵塞的河道也逐渐恢复了流通。空气中除了尚未散尽的土腥味,更多了几分木材的清香和忙碌的生机。
在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上,钱塘商盟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不仅快速恢复了自身的经营,更以其高效的组织能力,积极参与到官府的统筹规划中。沈墨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务实的态度,向知府衙门和市舶司连上数道条陈,内容远超一般商贾的眼界。
他提出,杭州重建不应仅是复原旧观,更应借机优化布局,疏通城内水道兼作防火、运输之用;他建议,利用杭州丝、茶、瓷器的产业优势,结合海贸需求,扶持几家工坊进行标准化生产,打造“杭州制造”的名头,以质取胜,而非如顾魁那般一味囤积居奇;他还建言,可由商盟牵头,组织一支常备的护航船队,联合沿海大小商家,定期巡弋近海航线,防范海盗,降低贸易风险。
这些建议,条条切中要害,既有远见,又具可操作性,深得知府与市舶司官员的赏识。尤其是那条组建护航船队的提议,更是暗合了市舶司提举之前透露的“商屯”风向,以及应对潜在海疆危机的未雨绸缪之意。
一时间,沈墨轩虽无官身,却在杭州官场与商界拥有了举足轻重的话语权。他的名声,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善于经营的举人,更是一位能着眼大局、富于实干精神的俊杰。
这一日,秋高气爽,被风暴摧残过的钱塘江堤初步修复,虽不复往日坚固,却已能抵御寻常潮汐。沈墨轩在处理完一整天繁忙的事务后,信步来到江边,独自登上一段新筑的堤岸。
时近黄昏,残阳如血,将漫天云霞与浩瀚江面染成一片瑰丽的金红。江风带着水汽扑面,已无风暴时的暴戾,反而显得浩荡而深沉。
远处,一线白浪渐起,由远及近,初时细如银链,转眼便化作一道横亘江面的巨大水墙,奔腾咆哮,声若雷鸣,以无可阻挡之势推进而来——正是天下闻名的钱塘江潮!
“轰——!!!”
潮头猛烈地撞击在沈墨轩脚下的堤岸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激起千堆雪浪,水汽弥漫,在夕阳下折射出七彩霓虹。巨大的力量让脚下的土地微微震颤,仿佛在提醒着自然伟力的不可侵犯。
然而,新筑的堤坝稳稳地承受住了这次冲击,岿然不动。
沈墨轩立于堤上,衣袂在猎猎江风中翻飞,身形却如脚下堤坝般稳然。他凝视着那奔涌不息、潮去潮又来的江水,心中久积的块垒,仿佛也随着这惊天动地的潮涌,被冲刷、涤荡。
曾几何时,他的人生目标清晰而单一:科举入仕,光耀门楣,循着无数读书人走过的道路前行。然而,自卷入杭州这场商战、历经风灾、构陷乃至牢狱之灾后,他的道路已然偏离。他凭借的不是经义文章,而是权谋、魄力、担当,以及对时势的敏锐把握。
他整合商盟,参与重建,建言献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真切地影响着杭州这座城池和无数依附其生存的百姓。这种立竿见影的实效,这种掌控自身命运、甚至影响一方天地的力量感,是埋头苦读、等待朝廷铨选时所无法体会的。
“道,不在书中,或在脚下。”他轻声自语,目光追随着那远去的潮水,直至水天相接之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