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2)
与此同时,荀家内部也暗流涌动。
现任家主荀彧,作为曹操麾下的核心文臣,掌管后勤大权,堪称“曹氏集团”的重要股东。
然而,荀彧对继承人之争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既不支持曹丕,也不看好曹植。
他的真实想法,竟是……还政于汉室?
但这仅是荀彧一人的主张。
以荀攸为代表的另一派荀氏族人则认为,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摒弃。
北方能在乱世中重归一统,全赖曹操浴血奋战。
半生心血打下的基业,岂能拱手让与刘协?
更何况,曹操并非孤军奋战。
他身后站着曹氏、夏侯氏等宗亲武将,以及河南河北的世家大族。
这些“曹氏集团”的股东们,投资曹操就是为了获利。
若还政天子,谁来保证他们的利益?
指望刘协?
简直是痴人说梦!
能不被清算已是万幸。
……
重要说明:关于荀彧是否忠于汉室,历来争议不休。
本书设定荀彧心怀汉室,望持不同观点的读者见谅。作者需兼顾各方,实属无奈。
当夜,曹植、曹丕、司马懿各自回府禁足,由许褚派虎卫军严加看守。
唯独杨修未受任何惩处。
常言道:无罚之罚,最为致命!
曹操岂会轻易放过杨修?
显然是在等杨家主动上门议价。
若筹码不足——
杨修的人头,恐怕难保。
传闻次日拂晓,杨彪的马车便已停在相府门外。
午时已过,杨彪方得踏入丞相府门。
暮色渐沉时,杨修搀着脊背佝偻的父亲缓步而出。府内密谈的内容,如石沉大海无人知晓。
归家后的杨修当即闭门谢客。这位素来机敏的才子并非愚钝,只是利令智昏铸成大错。杨家倾尽家财才换得他性命无虞——至少在世子之争落幕前,曹操不会取他首级。
这场令杨家元气大伤,世族间的声望更是一落千丈。但杨修也窥见转机:曹舒与曹丕竟非同心!这于曹植阵营实乃意外之喜。只是想起曹舒的手段,杨修仍觉脊背发凉,再不敢对其有半分妄念。
更深露重之际,杨彪拄杖踏入书房。见父亲深夜造访,杨修并不讶异——他的闭门令,原就不包括这位家主。
竖子鲁莽!杨彪杖击青砖,今日耗尽杨家底蕴才保你周全,若再...
孩儿知罪。杨修垂首,只是当真要弃子建公子于不顾?他始终不解父亲为何要以他的名义致书曹植,言明退出嗣位之争。但以杨彪的老谋深算,此举必有深意。
那时,杨修便依着父亲的意思行事。
然而时至今日,他仍想不通父亲究竟有何盘算。
杨家本是天下仅次于汝南袁氏的豪门。
桓灵二帝时,杨家一直谋求更大的权势,却也因锋芒过盛屡遭压制,始终屈居袁氏之下。
待到汉末乱世,曹操平定北方之际,汝南袁氏随着袁术、袁胤、袁遗、袁绍、袁谭、袁熙、袁尚等人接连陨落,已然彻底没落。
按理说,世家之首既倒,其余顶尖世家本该趁势崛起。
可事实却是——
杨家并非曹操的从龙之臣,而是中途投效,自然难以分得太多利益。
反观颍川荀氏、颍川陈氏、颍川钟氏、河内司马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皆借势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