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2/2)
不同于其叔荀彧的立场,更不会与刘协、伏完等人为伍。
曹舒却沉默不语,手指轻抚下颌,似在沉思。
老曹见状,不由问道:“舒儿,你有何见解?”
被问及,曹舒缓缓开口:“阿翁,撤军势在必行。”
“但在撤军前,儿以为,当在刘备心中埋下一根刺,令他日夜难安。”
老曹与荀攸对视一眼,皆露好奇之色。
“舒儿,快说说,如何让那刘玄德如芒在背?”
曹舒答道:“阿翁、师父,刘璋虽降,其子刘循却未现身成都。”
“这意味着什么?”
“说明刘璋被迫归降,唯一能做的,便是送走长子刘循。”
“儿以为,当务之急是寻到刘循。”
“而后,以朝廷之名,册封他为益州刺史。”
“将其安置于汉中,交由妙才叔公看护。”
“如此,刘备岂能安枕?”
“汉中本属益州疆域。”
“刘循身为正统益州刺史,仍留益州境内,而刘备不过鸠占鹊巢。”
“长此以往,必动摇刘备在益州的民心根基。”
“百姓最善比较。”
“刘璋仁厚,虽未能尽掌益州,却竭力使百姓免受饥寒。”
“刘备初入益州,百业待兴。”
“若百姓无依无靠,或许尚能忍受其治。”
“但若知晓刘循这位正统刺史因刘备霸占益州而无法赴任,偏居汉中——”
“届时,若刘备治下不如刘璋,益州民心必生波澜。”
“待我军日后再度入川,刘备何以自处?”
话音方落。
老曹与荀攸眼中精光闪烁。
曹舒此计,正中要害。
刘备向来以仁德自居——
不如来点实际的行动。
别光会空谈许诺!
真要替百姓谋福祉,就该减免赋税,增加民众收入,改善医疗条件,这比整天画饼强多了。
可刘备若真这么做,势必触犯益州豪强的利益。
那些刚投靠刘备的益州世家会怎么想?
说白了,百姓和地主的利益,刘备只能选一边。
无论选哪边,都有利有弊。
但对曹舒来说,都是好事。
“舒儿,此计甚妙。”
“不过,汉中留守将领的人选,尤其是葭萌关,你觉得派谁合适?”
这也是让曹操头疼的问题。
葭萌关和五丁关如同插在刘备心口的两把刀,也是曹军日后攻取益州的跳板。
守将人选必须慎重。
曹舒略作思索,提议道:
“阿翁,孙儿认为,曹真麾下的军司马郝昭可担此任!”
“五丁关守将不必另派,由郝昭兼任即可。”
“郝昭……?”
曹操和荀攸面露疑惑。
他们从未听过郝昭之名。
此时的郝昭名声不显,刚投曹营不久。
但曹真颇为器重他,提拔为帐下军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