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论奸诈,刘备与曹舒相比,倒显得忠厚了!(2/2)
正当刘备苦思破局良策之际。
曹操亲率主力大军已穿越汉中北部的阳平关,踏入汉中地界。
距定军山仅剩十余日行程!
曹刘终极对决?
非也!
刘备如今的气势,较之战前已衰退不少。
连曹舒都难以应付,曹操亲至又当如何应对?
值此危急关头。
一封来自成都的书信呈至刘备案前。
执笔之人,正是诸葛亮!
孔明来信?
刘备眼中闪过一道锐光。
与张松的激进作风不同。
诸葛亮行事稳健却暗藏锋芒!
此信为刘备带来破局曙光。
展开信笺,刘备顿时目光炯然!
诸葛亮明确表示,木牛流马已基本研制成功。
若汉中难以攻克。
不妨转变战略方向。
以张飞为主帅,进军武都阴平地区!
这原本就是出兵汉中前,诸葛亮与刘备商议的备用方案。
因曹军实力远超历史同期。
刘备与诸葛亮不得不加倍努力,力求突破。
尤其诸葛亮。
木牛流马本应在二次北伐时才问世的后勤利器。
在曹舒引发的连锁反应下,竟提前研发成功。
此物能极大缓解蜀道运输难题。
加之刘备凭借益州世家支持,重金招募南蛮士兵助阵。
刘备面临两个选择:既可进军汉中,亦可北上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进而威胁凉州!
武都、阴平二郡此时人口尚存,因地处益州与凉州交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此前,刘备曾派张飞率军至武都、阴平附近的下卞城佯攻。曹营则派出曹洪为主将,曹真、曹休为副将,双方形成对峙之势。
诸葛亮提出变疑兵为主力之策,令刘备大为振奋!他立即召集张松商议。
二人看完诸葛亮的书信后,齐声道:孔明此计甚妙。木牛流马确为奇物,可助我军加快粮草运输。然我军主力现集中于葭萌关,若要攻取武都、阴平二郡,须速调兵北上。若撤军消息传至定军山曹营,恐曹舒小儿会趁机袭扰!
刘备深以为然。为取汉中,他已用尽计策,但无论是奇袭定军山还是水路攻南郑,皆被曹舒识破。如今曹操大军将至,届时再取汉中更是难上加难。思虑再三,刘备决定采纳诸葛亮、张松等人建议,先取武都、阴平二郡,再图凉州,汉中之事只能暂缓。
然而,如何从葭萌关战场全身而退又成难题。连日来刘备持续猛攻葭萌关,若突然撤军,守将郝昭必生疑心,曹舒也将察觉。对此,张松二人亦束手无策。
片刻后,其中一人忽道:主公勿忧。
我军可分批撤离此地。
但对葭萌关的攻势不可减弱。
如此,即便曹舒察觉异样,也不敢轻易从定军山驰援!
刘备闻言,眼中一亮。
此计甚妙。
曹舒不明虚实,必不敢贸然出击。
借此时间差,大军可从容撤退!
刘备当即召集众将,下令分批撤军。
为防消息泄露,他只召高级将领商议。
历经挫折,刘备愈发谨慎。
然而——
他未察觉,曹舒安插的细作不止暗卫。
众将无人反对撤兵。
战前,他们渴望建功立业。
如今久战无功,损兵折将。
对益州、荆州将领而言,及时止损确为上策。
见众将赞同,刘备面露喜色。
但他未注意到——
角落里的傅彤,正冷冷注视着他!
……
定军山大营。
曹舒览毕傅彤密报,笑道:
“刘玄德,果真老谋深算。”
“此计必出自诸葛孔明之手。”
“取汉中不成,便转攻凉州。”
“确是诸葛风格!”
曹舒并非妄言。
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后两次直指五丈原,便是因凉州难克,转而谋取关中。
可惜——
傅彤密报已至,刘备撤军之策尽在曹舒掌握。
“子敬,此事你如何看?”
曹舒侧首向鲁肃问道。
鲁肃数日前刚到定军山。
抵达后,他便立即协助曹舒处理政务。
此刻,面对曹舒的询问,鲁肃沉吟片刻,答道:
“主公,刘玄德自知汉中难取,意图占据武都、阴平,以此为跳板进犯雍凉。”
“此计在战略上并无疏漏。”
“若我军坐视他攻下二郡,确实会陷入被动。”
“但刘玄德近来屡战屡败,军心涣散。”
“正是我军突袭的良机!”
曹舒听罢,轻轻摇头,叹道:
“子敬,与其主动出击,我倒另有一策。”
随即,他将计策细细道来。
鲁肃听完,神色复杂地望向曹舒。
这计谋……未免太过狠辣!
论奸诈,刘备与曹舒相比,倒显得忠厚了!
……
五日后。
葭萌关下的刘备军仅剩五分之二。
但刘备、、张松等核心人物仍在主持撤退。
若他们先行撤离,军心恐将溃散。
为稳定士气,也为了彰显仁德,刘备等人不得不留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