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万千委屈化作两行清泪。(2/2)
当知子敬、兴霸、文向等为何背弃孙权来投。
彼等昔日之忠,卿心自明。
周公瑾之死,旁人不知,令尊岂会不晓?
诸葛恪无言以对。
孙权确是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之徒。
有用则亲,无用则疏。
情义二字,
不过是他谋利的工具罢了。
见其沉思,曹舒又道:
本公子有妙计,可使令尊更得孙权器重。
但需卿按我之意修书。
闻言,
诸葛恪眼中精芒乍现。
他本就善于审时度势。
对孙权,
从无死忠之心。
所谓效忠,
不过是为施展抱负!
昔日在吴,
尚有建功立业之机。
今为魏俘,
既失舞台,
转投明主又有何妨?
诸葛瑾与族人的安危是诸葛恪唯一需要解决的难题。
若曹舒能助他化解此局,
诸葛恪又何必踌躇?
这无异于从小庙跳入高堂,
何乐而不为?
忠君之道,有人奉若圭臬,
有人弃如敝屣。
显然,诸葛恪属于后者。
至于曹舒所献之策——
如何让孙权更加倚重诸葛瑾,
他附耳低语,
诸葛恪听罢,恭敬叩首。
对敌,曹舒雷霆手段;
对己,他极尽回护。
如此明主,岂非诸葛恪梦寐以求?
见诸葛恪彻底背弃江东,
孙尚香急得连连跺脚。
曹舒目光掠过她修长双腿,轻笑:
“这般心急?”
“来人,送孙尚香入内室。”
“待本公子亲自审问。”
……
书房内,
曹舒缓步而来。
他取下孙尚香口中绢布,
端详这位被缚于榻边的江东弓腰姬。
“传闻你骁勇善射,
却不知为何不安居秣陵,
偏来江夏涉险?”
孙尚香倔强侧首,
眸中恨意一闪——
非对曹舒,而向孙权!
孙坚早逝,
三位兄长于她亦父亦兄。
长兄孙策尤为宠溺,
其亡故时,孙尚香悲恸欲绝。
而后她发觉,
二哥孙权渐露阴鸷。
昔年温润书生,
执掌江东后竟口蜜腹剑,
连对胞妹亦虚与委蛇。
唯有三哥孙翊,
仍待她如初。
后来,孙翊赴任豫章太守,只在岁末回吴郡述职。
再后来……孙翊突然遇害!
起初,孙尚香以为真如传言所说,他是被部下背叛所杀。
毕竟,孙翊曾苛待士卒,甚至动手责罚。
但见到嫂子徐氏后,她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所谓孙翊残暴的传言,更像是有人刻意抹黑。
实际上,孙翊赏罚分明,与将士同甘共苦,毫无架子。
更令人心惊的是——
杀害孙翊的那两名部下,并非他的亲信,而是孙权在他赴任前派去的辅臣!
虽然孙权后来出兵处决了那两人,
但时机过于巧合。
除了孙权的心腹周泰、潘璋,江东无人见过凶手的首级。
徐氏多年来怀疑,那二人或许未死,而是被孙权暗中藏匿。
情感上,孙尚香不愿相信二哥会谋害三哥。
可理智告诉她——
孙权有充分的动机。
孙翊被称为“小孙策”,性格刚烈如火,与大哥孙策如出一辙。
他擅长征战,却不懂权术周旋,极易与世家冲突。
这样的人,注定被世家忌惮。
孙翊之死,成了孙尚香心中拔不掉的刺。
赤壁战后,孙权逼她嫁给年长三十岁的刘备。
她打心底瞧不起刘备,
但在孙权眼中,妹妹只是联姻的筹码。
虽未与刘备成为真正夫妻,
返回江东后,孙权又盘算着将她许配给世家子弟,以巩固权位。
孙尚香对孙权的怨恨,早已深种。
想到三哥之死,
万千委屈化作两行清泪。
见她突然落泪,纵是情场老手曹舒,也一时茫然无措。
江东传闻弓腰姬性情刚烈,是匹难以驯服的野马。
可眼下曹舒还什么都没做,这位弓腰姬倒先哭了起来。
不知情的人见了,怕是要误会曹舒对孙尚香用了什么酷刑。
尚香姑娘,不至于吧?
本公子不过问你怎么从秣陵来到江夏,这就委屈上了?
孙尚香气恼地瞪向曹舒。
可挂着泪痕的怒视,反倒显出几分娇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