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我补(1/2)
“我……我刻不好咋办?”结巴的孩子捏着竹刀直冒汗,那三个字笔画多,他总刻得歪歪扭扭。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早描好了字样,用浆糊贴在竹片上:“你就顺着笔画刻,刻坏了我补,大不了多备几块竹片。”
他蹲在竹棚下刻了一下午,竹屑落了满身,终于刻出块像样的,举起来给她们看:“你……你们看,成……成不?”
姑娘们凑过去看,虽然“满”字的三点水挤成了一团,却透着股实在劲儿,像竹满堂的日子一样,不花哨,却稳当。
暴雨下了两天两夜,院里的竹棚被风吹得“咯吱”响,三个孩子轮流上棚顶压石板,浑身淋得像落汤鸡。
“得……得再加几根竹梁,”结巴的孩子抹着脸上的雨水,“这……这样才抗风。”
学竹蜻蜓的姑娘在底下递竹条:“我爸说,竹子是‘韧骨头’,越经风雨越结实,咱也得学竹子。”
雨停后,竹棚下积了个小水洼,映着竹梁的影子,像座歪歪扭扭的小桥。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水洼边,用竹枝画着圈:“等天放晴,咱把竹器搬到晒谷场去卖,那儿人多。”
晒谷场的集市真热闹,他们的竹器摊刚摆好,就围了不少人。有个带孩子的大嫂拿起竹制小木马,眼睛直发亮:“这木马编得真精巧,多少钱?我家娃肯定喜欢。”
结巴的孩子刚要开口,学竹蜻蜓的姑娘已经报了价:“十五块,这是小师傅纯手工编的,编了三天呢。”
大嫂爽快地掏钱,孩子抱着木马不肯撒手,嘴里喊着“竹马竹马”,逗得大家直笑。
秋天摘柿子时,竹满堂的竹篮派上了大用场。结巴的孩子爬到树上,用竹制钩子勾柿子,红通通的果子“扑通”掉进树下的竹篮里,弹了弹,稳稳当当。
“够……够了够了,”他在树上喊,“再……再摘就装……装不下了。”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在树下捡柿子,学竹蜻蜓的姑娘则把软熟的柿子装进竹筐,准备做柿饼。
“去年的柿饼甜得粘牙,”姑娘边装边说,“今年多做些,给订炭炉的茶馆送点,算谢礼。”
结巴的孩子从树上跳下来,手里攥着个最大的柿子,塞给她:“先……先吃这个,解……解渴。”
天冷后,火塘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三个孩子围在塘边编竹制的暖脚炉,竹条在炭火的映照下泛着红光。
学竹蜻蜓的姑娘编得最快,她的暖脚炉总带着个小抽屉,能放香料:“城里的客人说,这样烤脚都是香的。”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给炉底加了层竹篾:“这样隔凉,放在地上不冰脚。”
结巴的孩子则在炉边刻花纹,虽然简单,却都是他见过的东西——桂花、竹苗、还有那只歪竹鱼。
“刻……刻上这些,就……就像把竹满堂带在身……身边,”他低头刻着,声音轻轻的,“走……走到哪儿都不……不孤单。”
跨年夜,竹满堂的灯笼比往年多了一倍,有学竹蜻蜓的姑娘编的带穗灯笼,有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绣的花灯笼,还有结巴的孩子刻着字的素面灯笼,亮得像片小星空。
李奶奶端来一大盆饺子,用竹簸箕装着,热气腾腾的:“今年的饺子里包了桂花糖,尝尝,甜到心里头。”
学竹蜻蜓的姑娘从包里掏出个红布包,打开是个竹制的小存钱罐,里面装满了硬币,叮当作响:“我……我攒够钱给我爸买酒了,他总说想喝竹满堂的桂花酒。”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笑着说:“明天咱就酿,用新收的糯米,泡在竹缸里,开春就能喝。”
结巴的孩子突然站起来,手里举着个竹制的小牌子,上面刻着“竹满堂第七茬”,旁边还刻了三个小人,手拉手站在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