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影子(1/2)
小男孩蹲在旁边看,突然指着水里的影子:“你看,柱子倒影是斜的,是不是地面不平?”
扎羊角辫的姑娘找来块大石头,往底座下垫了垫:“还真让这孩子说着了,这样就平了。”
学竹蜻蜓的姑娘赶紧用竹尺量:“差一手指头的事儿,不细看真发现不了。”
四个人围着柱子忙,太阳落坡时总算把四根柱子立稳了,看着就透着股结实劲儿。
入夏的蝉鸣吵得慌,竹亭的顶却快编好了,用的是最细的竹篾,层层叠叠像鱼鳞。
“这样下雨不漏,还透光,”扎羊角辫的姑娘站在亭子里抬头看,“你看这光斑,碎得像星星。”
学竹蜻蜓的姑娘在亭柱上刻花纹,是缠在一起的竹子,从根到梢,密密麻麻:“这叫‘竹报春’,盼着年年有新竹冒出来。”
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锤子,给竹凳钉竹钉:“我爸说,钉子要斜着钉才牢,不容易松。”
结巴的孩子看着亭子里的竹桌竹凳,突然笑了:“等……等完工,把李奶奶请过来,她……她最爱在凉快地儿歇脚。”
竹亭落成那天,村里人都来道贺,有人拎着自家种的菜,有人端着刚蒸的包子,堆了满满一竹桌。
李奶奶坐在竹凳上,摸着光滑的竹面:“这手艺,能传三代,比当年村口的老槐树下的石凳舒坦多了。”
有个老爷爷颤巍巍地说:“我年轻时候修过木亭,没你们这竹亭亮堂,风一吹还带响,像唱歌。”
结巴的孩子给大家倒桂花茶,手还在抖:“谢……谢谢大伙来,以……以后这亭子就是咱村的聚……聚点,谁来都成。”
小男孩跑前跑后,给每个人递竹制的小扇子,是他自己编的,扇面上还歪歪扭扭刻着“竹满堂”。
秋天摘柿子时,竹亭成了临时仓库,摘下来的柿子先堆在亭子里,再分装进竹筐。
结巴的孩子爬到树上勾柿子,扎羊角辫的姑娘在亭子里接,学竹蜻蜓的姑娘和小男孩负责分类,熟的装一个筐,生的装一个筐。
“今年的柿子比往年甜,”扎羊角辫的姑娘咬了口软柿子,“沾了竹亭的光吧?”
学竹蜻蜓的姑娘笑着说:“是沾了这孩子的光,他天天来给柿子树浇水,比谁都上心。”
小男孩脸一红,举着个最大的柿子往结巴的孩子那边扔:“小师傅接着!这个给你。”
柿子落在竹筐里,弹了弹,结巴的孩子接住,冲他比了个大拇指。
天冷后,竹亭里也不冷清,村里人爱在这儿晒太阳,结巴的孩子就带着大家编竹器。
有个大婶想学编竹篮,手指头总不听使唤,急得直拍腿:“咋到我手里就拧巴呢?”
“别……别急,”结巴的孩子拿过她手里的竹条,“像……像给孩子扎辫子那样,绕……绕一圈就顺了。”
小男孩在旁边当小老师,举着自己编的竹青蛙:“我刚开始也编不好,拆了八回呢。”
大婶被逗乐了,手也松快了,慢慢编出个像样的底:“还真成!这比打麻将有意思,编完还能用。”
扎羊角辫的姑娘和学竹蜻蜓的姑娘坐在竹凳上绣竹垫,阳光透过竹顶洒在她们手上,线轴转得飞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