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滴出水(2/2)
小男孩凑过去看,指着并蒂莲直嚷嚷:“这花像俩小喇叭,吹起来‘嘀嘀嗒’!”
结巴的孩子没说话,蹲在火塘边编竹筐,竹篾里掺了些红竹丝,编出的花纹像朵并蒂莲,跟布上的一模一样。
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映得竹墙上的报纸更亮了。上面的照片里,哑女还没戴梅花发卡,结巴的孩子的袄袖还没补,可看着比现在还亲。
“等收完麦子,咱给合作社盖间新竹棚吧,”扎羊角辫的姑娘往火里添柴,“现在人多了,老竹亭挤得转不开身。”
“我……我来编棚顶,”结巴的孩子接话,“用……用最粗的竹子,保……保证不漏雨。”
哑女点头,从竹筐里拿出个新做的竹制小灯笼,里面点着蜡烛,光透过竹篾上的并蒂莲,在墙上投出朵颤巍巍的花。
小男孩举着灯笼跑出去,灯笼在桥上晃呀晃,像颗会跑的星星。竹满堂桥的铃铛被风吹得“叮铃”响,溪水里的月影碎成片,像撒了把银豆子。
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编的并蒂莲竹筐,看着普普通通,却一针一线都绕着甜,装着满当当的盼头,让人心里踏实得很,就这么一天天过下去,比蜜还稠,比酒还暖。
并蒂莲布料还没来得及裁,麦香就飘满了村道。村里的收割机“突突”跑着,结巴的孩子和哑女扛着竹制的麦耙去帮忙,竹耙齿上缠着红布条,在金黄的麦浪里晃得人眼晕。
“慢点耙,别把麦粒耙到沟里,”扎羊角辫的姑娘跟在后面捡麦穗,竹篮挎在胳膊上,晃出“哗啦”响,“今年的麦子稠,掉在地上怪可惜的。”
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镰刀瞎比划,割得麦秆东倒西歪,却跑得比谁都欢:“我要割一捆最大的,送给李奶奶当柴烧!”
结巴的孩子见他要摔跤,赶紧伸手扶,结果自己被麦茬绊了个趔趄,怀里的麦耙“哐当”砸在地上,红布条缠成了团。哑女跑过来帮他解,手指在布条里翻来翻去,像在拆个小谜题,两人的手碰在一起,麦香混着汗味,竟比蜜还甜。
收完麦子,合作社的新竹棚开工了。村里的壮劳力都来帮忙,夯地基的“嗨哟”声、劈竹子的“咚咚”声混在一起,比过年还热闹。
“棚顶得编双层,”结巴的孩子站在竹梯上量尺寸,竹尺在手里晃,“夏……夏天能遮阳,冬……冬天能挡雪。”
哑女在地上摆竹桩,每个桩子都用红绳缠了圈,说是讨个吉利。
扎羊角辫的姑娘端着绿豆汤来回递:“歇会儿再干,别中暑了,这日头毒得能晒掉层皮。”
新竹棚搭好那天,村里放了串鞭炮,红纸屑落进竹缝里,像开了串小红花。棚里摆着新做的竹桌竹凳,都是徒弟们合力编的,桌腿上还刻着每个人的名字。
“以后就在这儿教徒弟,”扎羊角辫的姑娘摸着光滑的竹桌,“老竹亭留着,当咱的‘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