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长长的一排(2/2)
坐月子时,村里的媳妇们轮流来帮忙。张婶送鸡蛋,王大娘炖鸡汤,竹桌上的竹碗总堆得满满的。哑女没奶水,结巴的孩子急得满嘴燎泡,骑着三轮车跑了几十里地,买回头奶牛,每天早上挤了奶,用竹锅炖得温乎乎的,端到床边才敢叫醒她。
“你看你这爹当的,”扎羊角辫的姑娘打趣他,“娃还没满月,你倒瘦了圈,竹筐都编不动了?”
他挠挠头,往哑女手里塞了个竹制的小奶瓶,瓶身上编着朵小梅花:“这……这比玻璃的稳当,不……不怕摔。”
哑女摸着奶瓶笑,眼里的泪掉在竹席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娃百天时,合作社请了满月酒。竹棚里摆了十几桌,新做的竹制婴儿床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娃躺在里面啃竹制的小玩具,口水淌得满脸都是。
“给娃起啥名?”李奶奶喝着喜酒问。
结巴的孩子红着脸,从兜里掏出个竹制的小牌牌,上面刻着“竹安”两个字:“平……平安安的安,像……像竹一样,扎……扎稳根。”
哑女抱着竹安,往他手里塞了块红蛋,两人对着笑,眼里的光比桌上的烛火还亮。
竹安会爬时,总爱在竹堆里打滚,抓着竹篾往嘴里塞。结巴的孩子就编了个竹制的小围栏,把他圈在里面,围栏上编着小鱼、小猫,都是娃爱看的图案。哑女坐在旁边缝衣裳,看娃抓着围栏晃,嘴里“咿咿呀呀”的,像在跟竹篾说话。
“你看这娃,”扎羊角辫的姑娘逗竹安,“长大准跟你爹娘一样,是个编竹器的料。”
竹安咯咯笑,伸手去抓她手里的竹针,结巴的孩子赶紧把竹针收起来,换了个竹制的小摇铃给他,铃声“叮铃”响,跟竹满堂桥的铃铛一个调。
秋分时,合作社新招了批徒弟,最小的才十二岁,是邻村的孤儿。结巴的孩子把他领到竹堆旁:“慢……慢点学,不……不急,管……管你饭。”
哑女给他找了身干净衣裳,是用竹安穿小的改的,还往他兜里塞了块桂花糕——那是她自己蒸的,用竹制的模具压出小梅花的样子。
竹棚的灯亮到深夜,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结巴的孩子在给竹安编学步车,竹轮上缠了圈软布,怕走起来磕着;哑女坐在旁边,给新徒弟缝护腕,针脚密密的,像竹篾编的花纹。
竹安躺在摇篮里,嘴里含着竹制的小奶嘴,睡得正香,小脸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苹果。
远处的溪水“哗哗”流,竹满堂桥的铃铛被风吹得“叮铃”响,混着竹棚里的竹刀声、哄娃声,像首温吞的歌。
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编的学步车,看着简简单单,却每个竹篾都透着心思,推着走在道上,稳稳当当的,甜得让人想多走几步,再走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