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经济学教材的终极密码(2/2)
我冲上去一拳砸向屏幕。
玻璃应声裂开,碎片溅到脚边。我喘着气,伸手去掰残骸,却发现背面刻着几个字:“cw=最完美作品”。
指甲抠进刻痕里,疼得发抖。
完美?因为我够穷,够普通,够容易被操控?因为他们觉得一个送外卖的女孩不会追问太多,只会乖乖接受施舍和爱情?
我弯腰捡起掉落的主板,在夹层摸到一枚微型存储卡。插进手机,文件名跳出来:《用户日志·顾晏辞》。
最新记录是三天前:“我不再需要治愈。我需要她活着,以真实的名义。”
我盯着那句话,眼眶发热。
这不是程序,也不是实验。是他自己选的。哪怕被洗脑、被植入记忆、被当作工具培养,他还是在无数个夜晚看着我热牛奶的时候,真的动了心。
我转身看他,他已经滑坐在金属椅上,头歪向一侧,左手垂在腿边,指腹还带着墨迹——是他昏迷前挣扎着画下的那条抛物线。
我蹲下去,握住他的手。
很凉,但脉搏还在。
“你说的钥匙,我找到了。”我低声说,“现在轮到我去打开那些不该被藏起来的东西。”
我站起身,把存储卡贴身收好,正要离开,忽然注意到控制台角落有个隐藏抽屉。用力拉开时,里面只有一张照片。
是我小时候的照片。背景是老城区的巷口,我抱着布娃娃站在家门口。背面写着一行字:“母亲病逝当日,目标对象首次表现出强烈情绪波动,确认为高敏感人格载体。”
我盯着那行字,慢慢攥紧了照片。
他们从那么早就开始记录了?从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失去的时候,就已经被盯上了?
脚步声从通道口传来,沉重而规律。我迅速把照片塞进口袋,背起阿辞,正准备撤离,却发现主屏幕碎裂处还有最后一段缓存视频正在加载。
画面晃了一下,出现阿辞坐在办公室的画面。他穿着笔挺西装,脸色苍白,手里拿着一支笔,在纸上反复写同一个词。
写完就划掉,再写,再划。
我凑近了些。
他写的,是“苏晚”。
每一次划掉,都在名字声音低哑: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这个,别信他们给你的解释。也别信我曾经说过的话。你记得的那个阿辞,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