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他来自少年班!张勤:死对头的同门?(1/2)
d省第一钢铁厂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平顺。
何绍伟厂长说到做到,将“全力配合”四个字贯彻到了极致。
炼钢车间、轧钢车间、锻造车间,过去被视为禁区的核心生产线,向“栋梁”班的学生们全面开放。
第一周,是玩命。
高炉前,热浪滚滚,火星四溅。
学生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跟在老师傅身后,记录每一个数据。
空气里全是铁锈和煤灰的味道,噪音大到说话全靠吼,但没人叫苦。
这群天之骄子,第一次亲眼见证课本上的公式,如何变成奔腾的铁水和轰鸣的机器。
李向阳的小组,几乎睡在了冶炼车间。
他们追着老师傅,从矿石配比问到脱硫工艺,问题细到让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都直挠头。
方月月和李昂则泡在厂资料室,把几十年的生产记录、报废品分析报告,全翻了出来,试图建立一个数据库模型。
一周时间,飞快过去。
他们收集到了海量的一手数据,但也遇到了新瓶颈。
厂区太吵了,根本没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和何厂长商议后,张勤决定,全班暂时撤回学校。
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把这些滚烫的原始数据,变成冷静的科学结论。
————————
回到北工大宿舍,所有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澡堂。
整整一个小时,每个人都恨不得搓掉一层皮。
当晚,丁玉和方胜利特地申请了食堂小灶,给这群灰头土脸的学生们接风。
饭桌上,全是狼吞虎咽。
李昂端着饭碗,一边扒拉红烧肉,一边含糊不清地说:“我这辈子……都没觉得白米饭这么香过……”
周围一片点头声。
接下来的几天,“栋梁”班进入了闭关状态。
吴校长特批了主楼九层的一整层,给他们当临时的研究基地。
走廊的白板上写满了公式,教室里,学生们三五成群,激烈地争论着每一个数据点。
张勤作为总负责人,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协调进度,解决难题。
这天下午,她正在和李向阳的小组讨论高碳钢的脆性问题,辅导员丁玉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张勤,你出来一下。”
张勤跟着丁玉走到走廊尽头。
“京市来人了。”丁玉压低声音,神情有些激动,“带着保密文件来的,说是上面特批给你们项目的参考资料。”
张勤心头一跳“人在哪?”
“就在校长办公室,吴校长让你过去一趟。”
“好。”张勤点头,快步走向校长办公室。
她猜着会是谁送来的,教育部的人?还是科委的专家?
“砰砰砰。”
“请进。”
张勤推开门。
吴校长正坐在沙发上,他对面,还坐着一个人。
一个年轻人。
张勤愣了一下。
那人听到开门声,回过头。
很高的年轻人,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蓝色中山装。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脸。
轮廓分明,眉眼深邃,他没有笑,但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春日午后最和煦的阳光,温和,明亮,让人觉得舒服。
看到张勤,他站了起来。
这一站,张勤才直观地感受到他的身高。
起码一米八五以上,甚至可能更高。
张勤一米六多的个子,在他面前,瞬间显得娇小玲珑。
“吴校长。”张勤收回目光。
“来了,坐。”吴校长指了指身边的位置,然后笑着介绍:“这位是周怀瑾同志,从京市来的。”
他又对年轻人说:“小周,这位就是我跟你提过的,我们‘栋梁’班的班长,张勤同学。”
周怀瑾的目光落在张勤身上,嘴角微微上扬。
“张勤同学,你好。久仰大名。”
他的声音很好听,是那种带着一点磁性的男中音。
“你好。”张勤点头,坐下,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点了点。
周怀瑾?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