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航班》(五)规则漏洞(1/2)
机舱外壁的敲门声沉闷而执着,“咚……咚……咚……”每一次敲击都像是敲在杜明的耳膜上,震得他心脏狂跳不止。他死死地闭着眼睛,双手紧紧抓着座椅扶手,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出青白色,指甲几乎要嵌进扶手的塑料表层。安全带已经系得足够紧,勒得他胸口有些发闷,但他不敢有丝毫松动,只能按照第四条规则的要求,在心里默默祈祷敲门声尽快消失。
这一次的敲门声比上一次更加清晰,也更加持久。杜明能清晰地分辨出,声音并非来自单一位置,而是沿着机舱外壁缓缓移动,从尾部到中部,再到前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万米高空的黑暗中贴着飞机爬行,用指甲或爪子一下下叩击着舱壁。偶尔还能听到一阵轻微的摩擦声,像是某种粗糙的表皮划过金属,让人心头发麻。
机舱内的乘客们显然也都听到了敲门声,有人发出压抑的啜泣声,有人则在低声祈祷,还有人因为过度恐惧而浑身抽搐。但没有人敢说话,也没有人敢起身查看,所有人都严格遵守着规则,将自己蜷缩在座椅上,像是等待审判的囚徒。
杜明能感觉到,那股浓烈的腥臭味还在弥漫,甚至比之前更加刺鼻,混合着机舱内沉闷的空气,让人头晕目眩。他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尽量减少呼吸频率,避免吸入过多的异味。他不知道这股味道来自哪里,但他能肯定,它和那些消失的乘客、和机舱里的未知危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敲门声持续了大约十分钟,才渐渐减弱,最终消失在机舱前部的方向。杜明松了一口气,缓缓睁开眼睛,额头上的冷汗已经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衣襟上,留下深色的痕迹。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着,像是刚从水底挣扎着浮出水面。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邻座的中年男人不知何时已经醒了过来,正用一种呆滞的目光看着前方,眼神空洞,没有任何焦点。他的嘴唇微微蠕动着,像是在念叨着什么,但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杜明尝试着用胳膊轻轻碰了碰他,他却没有任何反应,依旧保持着那个姿势,仿佛变成了一尊雕塑。
杜明心里一沉,想起了补充规则里的第一条:“若发现身边乘客连续十分钟不眨眼,请勿叫醒他,假装未看见。”他仔细观察了中年男人几秒钟,发现他的眼睛果然没有眨过,瞳孔放大,像是失去了焦距。看来,他也遭遇了某种未知的变故,虽然没有消失,但已经不再是“正常”的乘客了。
杜明不敢再碰他,只能默默地收回手,心里泛起一阵悲凉。这架航班上的乘客,要么消失,要么变成这副模样,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恐怕已经所剩无几了。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下一个遭遇变故的会不会是自己。
他再次掏出那张泛黄的纸条,借着机舱内的灯光仔细查看。现在纸条上已经有十三条规则,加上三条手写提示,字迹密密麻麻,有些地方甚至因为新增规则而重叠在一起,变得模糊不清。他逐字逐句地研读着每一条规则,试图从中找出规律和破绽。
“禁止与乘务员对视超过三秒”“禁光时段关闭所有光源”“禁止提及落地相关词汇”“听到敲门声切勿开门”“禁止查看空座位”……这些规则看似全面,几乎涵盖了飞行途中的所有场景,但杜明总觉得,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或者说,存在着被忽略的空白区域。
比如,规则只规定了“清醒的乘客”需要遵守,但如果乘客处于睡眠状态呢?规则里并没有明确说明。还有,规则对乘务员的行为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之前林晓提到的,灯光闪烁时乘务员的动作会变慢,这是不是意味着,乘务员的能力也并非无限,她们也有弱点和限制?
杜明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规则的生效范围,或许真的仅限于“清醒且主动违反”的乘客。如果乘客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触碰了规则的边缘,或许就能避开惩罚。比如在禁光时段,如果乘客处于深度睡眠中,不小心点亮了手机屏幕,是不是就不会被乘务员发现?
这个念头让他眼前一亮,但他不敢轻易尝试,毕竟这只是他的猜测,一旦猜错,后果就是彻底消失。他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来验证这个猜想。
就在这时,机舱内的灯光突然闪烁了一下,按照之前的规律,这是每小时一次的“干扰时刻”。杜明下意识地看向过道尽头的两名乘务员,发现她们的动作果然变得迟缓起来,身体微微晃动,眼神也变得有些涣散,像是信号受到了干扰的机器人。
他趁机快速扫视了一眼整个机舱,发现原本坐满乘客的座位,现在已经空了大半。机舱内显得格外空旷,那些空荡的座位整齐排列着,像是一个个敞开的坟墓,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息。他注意到,前排有一个空座位旁边,掉落了一部手机,屏幕是黑的,不知道是谁的。
杜明的目光继续移动,最终落在了机舱后部的帘子上。那道帘子依旧垂着,将机舱后部与过道隔绝开来,里面没有任何动静,但杜明总觉得,帘子后面隐藏着这架航班最核心的秘密,那些消失的乘客,很可能都被带到了那里。
灯光闪烁的时间很短暂,几秒钟后便恢复了正常。两名乘务员的动作也恢复了之前的僵硬和机械,眼神重新变得冰冷锐利,开始沿着过道缓缓巡视。
杜明连忙低下头,避免与她们对视。他能感觉到乘务员的脚步从身边经过,一股冰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他浑身汗毛倒竖。这一次,乘务员没有停留,径直向前走去,似乎并没有发现他的异常。
就在这时,杜明突然听到了一阵轻微的“沙沙”声,像是纸张摩擦的声音。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纸条,发现纸条竟然在微微发烫,而且上面的字迹似乎在发生变化。他连忙将纸条掏出来一看,只见纸条的空白处,又多了一行手写提示,字迹比之前更加潦草,像是写作者在极度紧急的情况下匆匆写下的:“颠簸时,红丝巾会褪色,她们怕震动”。
杜明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条提示印证了他之前的猜测——乘务员并非无懈可击,她们也有害怕的东西,比如飞机颠簸时的震动。他想起之前飞机遭遇强气流时,穿红色丝巾的乘务员脖颈上的丝巾确实似乎变得暗淡了一些,只是当时他没有在意,现在想来,那根本不是错觉,而是丝巾真的在褪色。
这说明,乘务员的能力与飞机的状态息息相关,当飞机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她们的力量就会减弱。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或许就是破解规则的关键。
杜明将这条提示牢牢地记在心里,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纸条折好,放回口袋。他的心里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只要找到了乘务员的弱点,就有可能找到逃离这架飞机的方法。
接下来的时间里,杜明开始有意识地观察飞机的颠簸规律和乘务员的反应。他发现,飞机每隔大约一个半小时,就会遭遇一次短暂的气流颠簸,虽然幅度不大,但每次颠簸时,两名普通乘务员的动作都会变得迟缓,而穿红色丝巾的乘务员则会暂时消失,直到颠簸结束后才会重新出现。
而且,每次颠簸时,机舱内的腥臭味也会减弱一些,像是被震动驱散了一样。这让杜明更加确定,震动是乘务员的弱点,也是打破规则的重要突破口。
为了验证自己关于“睡眠状态可规避规则”的猜想,杜明决定冒险尝试一次。他看了一眼手机屏幕,现在是凌晨三点半,距离下一次禁光时段还有四十五分钟。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尝试进入浅眠状态,看看是否能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避开乘务员的巡视。
他调整了一下座椅,让自己躺得更舒服一些,然后闭上眼睛,放松身体,开始尝试入睡。但由于心里过于紧张和恐惧,他很难进入深度睡眠,只能保持一种半梦半醒的浅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的意识是模糊的,但对外界的动静依然有一定的感知。
不知过了多久,杜明感觉到有人在轻轻触碰他的肩膀。他的意识瞬间清醒了大半,但他没有睁开眼睛,也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依旧保持着睡眠的姿势,只是在心里默默警惕着。
他能感觉到,触碰他肩膀的是一只冰冷的手,没有任何温度,像是一块寒冰。那只手在他的肩膀上停留了几秒钟,然后缓缓移开,接着是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渐渐远去。
杜明的心脏狂跳不止,他知道,刚才触碰他的一定是乘务员。但由于他处于浅眠状态,没有主动回应,也没有睁开眼睛与乘务员对视,所以并没有触发规则的惩罚。这个实验,成功了!
他缓缓睁开眼睛,看着乘务员远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狂喜。他的猜想是正确的,规则的生效范围确实仅限于“清醒且主动违反”的乘客,只要处于无意识或睡眠状态,即使轻微触碰规则边缘,也能避开惩罚。
这个发现让杜明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他知道,只要利用好“睡眠”和“颠簸”这两个关键点,他就能在规则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甚至有可能找到逃离的方法。
就在这时,机舱内的广播突然响起,无感情的电子音再次传来:“各位乘客,现补充第六条规则:禁止在飞行途中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验或试探,若试图挑战规则权威,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杜明的心脏瞬间沉了下去。广播里的内容,像是直接看穿了他的想法和刚才的实验。这架航班上的规则,不仅能自动新增,还能监控乘客的行为和思想!
他下意识地看向过道两端的乘务员,发现她们正用冰冷的目光盯着他,眼神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杀意。杜明连忙低下头,按照规则,默念三遍“我只是过客”,心脏狂跳不止。
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乘务员的注意,接下来的日子,他会变得更加危险。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找到了规则的漏洞,这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就在这时,他感觉到口袋里的纸条又动了一下。他小心翼翼地掏出来一看,只见纸条上又多了一条新的印刷体规则,而且这条规则与之前的某条手写提示相互矛盾:“六、必要时,可向穿红色丝巾的乘务员求助,她会为你提供必要的帮助。”
杜明的瞳孔猛地收缩,这条规则与之前的手写提示“别相信穿红色丝巾的乘务员”“红色丝巾是诱饵”完全相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规则出现了混乱,还是这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