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保甲连坐(2/2)
刘老汉看着纸上那简陋却清晰的“家”,浑浊的老眼渐渐湿润。
他想起年轻时被准噶尔人抢走一切,流离失所的苦楚。
如今,这“汉王”竟亲自为他画“家”,还说要以血肉相护…
他嘴唇哆嗦着,扑通一声跪下:“汉王…老汉糊涂!老汉登!老汉愿意连坐!求汉王护我这家…”
围观的村民也被这一幕触动,纷纷应和。
“汉王说得对!”
“登!我们都登!”
“互相看着点也好,省得村里出败类!”
就在这时,一名探子匆匆赶来,在陈武耳边低语几句。
陈武脸色一变,快步走到李信身边:“汉王,紧急军情!”
李信接过密报,快速扫了一眼,眉头紧锁。
报告中提到,在距离此地三十里的山谷中,发现了疑似硝石矿脉的迹象。
这可是制造火药的关键原料!
目前军中火药全靠高价从行商手中零星购买,严重制约了火器生产。
这简直是天赐之宝!
“严密保护矿点!消息不得外泄!工曹立刻组织可靠人手,秘密勘探!”
李信当即下令,心中对推行《家园档案》的决心更加坚定。
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发现这些潜藏的宝藏。
然而,新政的考验很快到来。
三日后,负责外围“柳树屯”登记的吏员匆匆回报:该屯甲长上报,其辖下第三保保长,疑似藏匿了一名身份不明的外乡人,形迹可疑。
按《保甲连坐制》,该保长及与其连坐的九户人家,已被暂时控制,等候发落。
李信脸色一沉:“查实了吗?”
“回汉王,甲长说那人在林中鬼鬼祟祟,疑似在画什么东西。但保长张大山坚称那人是他表侄,从河北逃荒而来。”
“带本王去看看!”
柳树屯的晒谷场上,三十多名村民跪成一片,个个面如土色。
为首的保长张大山已是泪流满面,不住磕头求饶。
李信端坐临时搬来的木椅上,陈敬之坐于侧首记录,陈武按刀侍立一旁,亲兵环列,杀气腾腾。
“带!”
李信下令。
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年轻人被带了上来,吓得浑身发抖。
“姓名?籍贯?来此作甚?”
李信声音不高,却带着无形的压力。
“小…小人叫王栓,河…河北保定府人…老家闹蝗灾,颗粒无收…爹娘都饿死了…”
年轻人结结巴巴地回答,涕泪横流。
“听说西域有汉人王师,能活命…一路乞讨过来…投奔表叔张大山…”
“在林中画什么?”
“没…没画什么…小人饿得发昏,想找点野果充饥…看到林子地形有点怪,想起…想起以前听人说书,说探子会画地图…”
王栓磕头如捣蒜。
“小人一时好奇,就…就用烧火棍在树皮上划拉了几下…小人该死!小人糊涂!”
陈敬之低声对李信道:“口音确是河北保定一带,所述灾情也与近期探报相符。观其言行,不似作伪。”
李信看向甲长李老四:“你可有实证,证明他是准噶尔探子?”
李老四额头冒汗:“这…小人…小人只是看他形迹可疑…而且,保长张大山隐瞒不报,按律就该连坐!”
李信扫过晒谷场上那三十多张惊恐的脸,最后落在张大山身上。
“张大山,你收留流民,为何不报?”
张大山哭道:“汉王!小人…小人看他可怜,想着先安顿下来,过两天再去官府报备…小人知错了!求汉王开恩!饶了小人和这些乡亲吧!他们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场中一片死寂,只有压抑的啜泣声。
连坐的威力,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李信沉默片刻,缓缓起身。
“查无实据,王栓确系逃荒流民。甲长李老四,见疑不查,妄加揣测,诬告保长及连坐乡邻,险些酿成大错!”
“按律,反坐其罪!念其初犯,且举报之心或有可原,罚劳役三月,以儆效尤!”
李老四腿一软,瘫倒在地。
李信如电扫视全场:“保长张大山,收留流民未及时报备,违反《保甲连坐制》!罚清扫村道十日!”
“其余九户,虽不知情,然连坐之责不可免,各罚缴纳粟米一斗,充入保民仓!”
他声音陡然提高,响彻全场。
“今日之事,尔等当引以为戒!保甲连坐,既要防范奸细,更要防范诬陷!”
“举报要有实据,不可道听途说!诬告者,必严惩不贷!”
“但收留外人不报,亦是违法!哪怕是至亲,也须按制度办事!”
跪在地上的村民们这才松了口气,纷纷磕头谢恩。
李信转身离去,心中却在盘算着更深层的问题。
连坐制的威力已经显现,但如何平衡严厉与人情,如何防止被人利用来报私仇,这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而那个硝石矿脉,更是当务之急。
火药充足,才是立足西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