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新省军政体系落地(2/2)
“老人家,使不得,使不得!”年轻医生连忙扶住他,“我不是什么神医,这都是汉王派我们来做的。您好好养着,这病还没断根呢。”
王老汉热泪盈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汉王……真是活菩萨啊!清廷的狗官,只知道收税抓丁,哪里管过我们的死活……我这条老命,是汉王给的啊!”
他非要家人去打听,是哪位大人主持这件事。当他得知是新来的王砚大人时,病好后,他专程跑到行政公署门口,给王砚磕了三个响头,什么话也没说,但那份感激,却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民政工作如火如荼,军事方面的整编也在同步进行。
周大勇虽然远在朝鲜,但他留下的龙骧军团骨干,正严格执行着他定下的规矩,在江苏、山东等地,改编数量庞大的绿营降兵。
改编的核心模式,就是“一老带一新”。一个身经百战的汉军老兵,带领一个或几个新附的降兵,同吃同住同训练。
在训练场上,老兵们毫不客气。
“腿抬高点!没吃饭吗!”
“你那五雷神机是烧火棍吗?准星在哪里都找不到!”
“队列!队列!走得歪七扭八,像什么样子!”
降兵们被训得叫苦不迭,但没人敢有怨言。因为他们看得很清楚,汉军老兵们对自己要求更严。而且,每天三顿饭,顿顿有干的,隔三差五还能见到肉腥,这在以前的绿营里,是想都不敢想的待遇。晚上,还有识字班,教他们读书写字,甚至还有军功晋升条例,只要你肯卖命,有战功,一样可以当官。
这种恩威并施、有赏有罚的管理模式,迅速瓦解了降兵们原本散漫的兵油子习气,开始让他们慢慢地朝着一支真正的军队转变。
为了维持地方治安,清剿那些不肯投降的清军残余和土匪,各省还从降兵中挑选精壮,与汉军骨干混编,成立了“卫戍营”,每省规模在两万人左右。
江苏太湖地区,水匪为患由来已久。他们仗着地形熟悉,神出鬼没,连清廷的正规军都奈何他们不得。
新任江苏绿营安抚使吴松,主动向负责整编的汉军将领请战,要求带领新改编的卫戍营,去清剿太湖匪患。
汉军将领有些犹豫,担心这些降兵打不了硬仗。吴松自己心里也没底,但他知道,这是他和他手下这帮兄弟,向新主子纳上投名状的最好机会。
吴松没有选择大张旗鼓地进剿,而是利用自己过去在绿营里的人脉,找到了一个熟悉水匪内情的老船夫。他许以重金,让老船夫画出了水匪的巢穴位置和水道图。
随后,他亲率五百精兵,换上民船,趁着夜色,悄悄摸进了太湖深处。在一处名为“西洞庭山”的岛屿上,他们成功突袭了匪首“钻天鼠”的老巢。
战斗打得干净利落。这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匪徒,在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的卫戍营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匪首“钻天鼠”当场被擒,匪众或死或降。
当吴松押着被五花大绑的“钻天鼠”和缴获的大量财物回到苏州城时,沿岸百姓自发地涌上街头,欢声雷动。他们敲锣打鼓,放着鞭炮,欢迎这些为民除害的官兵。
吴松看着百姓们脸上真诚的笑容,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和他的部下,才算真正地被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所接纳。他们不再是前途未卜的降兵,而是汉军光荣的一员。
消息传到王砚耳中,他提笔在吴松的档案上写下批注:其人可用,可堪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