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格物奇才惊天之论(1/2)
王希最近很兴奋,甚至比当初研制出后装线膛炮时还要兴奋。
他拿着一叠厚厚的稿纸,像是捧着什么绝世珍宝,一路小跑着冲进了李信的书房,连通报都忘了。
“陛下!陛下!大才!天大的奇才啊!”他一进门就嚷嚷起来,激动得满脸通红。
李信正和牛顿讨论着蒸汽轮机的改进方案,被他吓了一跳。
“王爱卿,何事如此惊慌?”李信放下手中的图纸,好奇地问道。能让王希这个稳重老成的人如此失态,想必不是小事。
“陛下,您快看这个!”王希将手中的稿纸,双手奉上。
李信接过来,只见稿纸的封面上,写着几个大字——《国富论之我见》。
“国富论?”李信愣了一下,这个名字,他似乎在哪里听过。
他翻开稿纸,仔细阅读起来。
这一看,他就再也移不开眼睛了。
这篇论文的作者,名叫宋珩之,是格物院新招收的一名年轻研究员。他在这篇论文里,提出了几个在当时看来,简直是惊世骇俗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国家的财富,并非取决于国库里有多少金银,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所有人民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他将其称之为“国民生产总值”。
第二,他认为,要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最好的方法,不是靠朝廷去干预,而是要靠“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市场。他主张,应该减少朝廷对商业的管制,让商人们自由竞争。因为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就会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为社会创造出最大的财富。
第三,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他以格物院的火枪作坊为例,指出如果让一个工匠从头到尾制造一支火枪,他一天最多只能造一支。但如果把制造过程分成几十个步骤,让每个工匠只负责其中一个步骤,比如有人专门负责钻枪管,有人专门负责打磨枪机,那么几十个工匠一天,就能造出上百支火枪。这种“流水线”作业,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也是最让李信震惊的,他竟然在论文的最后,探讨了“纸币”的可行性。他认为,金银作为货币,有其局限性,比如开采量有限,运输不便。他提出,可以由朝廷成立一个“中央银行”,发行一种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纸币。只要朝廷能控制好纸币的发行量,使其与“国民生产总-值”相挂钩,那么纸币就能稳定地取代金银,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
……
李信越看越心惊,越看越激动。
这哪里是什么“我见”?这分明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后世宏观经济学、中央银行理论的雏形啊!
这个叫宋珩之的人,简直是个穿越者!
“这个人……现在在哪?”李信抬起头,声音都有些颤抖。
王希激动地说道:“就在殿外候着呢!臣一看到这份论文,就知道此人非同小可,立刻带他来见陛下了!”
“快!快传他进来!”李信迫不及待地说道。
很快,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被带了进来。他穿着一身格物院的蓝色工服,身材瘦削,面容清秀,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草民宋珩之,参见陛下!”年轻人跪下行礼,但腰杆却挺得笔直。
“免礼,平身。”李信走下御阶,亲自将他扶了起来,仔仔细细地打量着他,仿佛想从他脸上看出什么端倪。
“这份《国富论之我见》,是你写的?”李信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