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小鬼当家之1978 > 第96章 黄田坝的三星堆后裔

第96章 黄田坝的三星堆后裔(2/2)

目录

这句充满感情色彩的老话,道出了他心中最深的感动,也引得周围的研究人员们爆发出由衷的笑声和掌声,气氛热烈而感人。

杨林的注意力则完全被那台超级计算机吸引,他围着机柜转了两圈,眼神炽热如同发现了宝藏,喃喃自语:“太好了……有了这个‘大家伙’,之前那些因为算力不足只能简化模型的计算,现在可以做得更精确了,颤振计算、流固耦合模拟……效率能提升好几倍!”

凭借在“9103工程”等项目中展现出的超凡技术洞察力和卓越的系统统筹能力,经过所内紧急且简短的会议讨论,肖镇被正式任命负责歼-10飞控系统最核心的控制律算法攻坚,并承担整个飞控系统的技术统筹和集成优化工作。

宋院士还特意拉着他的手嘱咐:“肖镇同志,飞控是飞机的‘神经’和‘灵魂’,交给你我放心!这边理顺了,有空也去航发那边转转,给他们也提提气,加把火!”

接下来的两天,肖镇把自己完全埋进了资料室和档案库,面前堆满了如同小山般的图纸、技术规格书、试验报告和密密麻麻的试飞数据记录。

他以一种近乎非人的速度和效率,消化吸收着歼-10独特鸭式布局的气动特性、操纵系统的响应延迟、当前飞控软件的逻辑架构以及遇到的诸如飞行员诱发振荡(pIo)等具体难题。

其理解之深刻、切入问题角度之刁钻,让几位最初对他年纪和学术背景有所保留的老高工们也暗自咋舌,纷纷收起了疑虑。

两天后,肖镇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先给飞控系统项目组,乃至全所对此感兴趣的技术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知识赋能”和“思路梳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那位最年轻的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要开大课了!”整个611所瞬间沸腾,求知若渴的氛围被点燃。

讲课那天,原本计划使用的、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大会议室被挤得水泄不通,门口和走廊挤满了踮脚张望的人,窗台上也坐满了迫不及待的年轻技术员和实习生。

宋院士、杨林和所里其他几位技术领导也早早地坐在了第一排,拿出了笔记本。

肖镇站在临时搬来的简易讲台前,看着下方那一双双充满智慧、渴望以及一丝好奇的眼睛。

他没有从高深莫测的数学物理公式开始,而是从飞行控制最基本的pId调节、反馈线性化讲起,紧密结合他刚刚消化理解的歼-10在特定飞行状态下遇到的操纵性、稳定性问题,用极其形象和直观的比喻——比如将飞机比作骑自行车,将控制律比作骑手的经验和反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将现代鲁棒控制、自适应理论与实际飞行器的强非线性、时变动力学特性相结合。

他语言精准,逻辑环环相扣,往往能用几句精炼的话语,就点破困扰团队许久的思维迷雾。

讲到关键算法原理时,他在黑板上随手写下的推演公式,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独特的见解。

他鼓励提问,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对于每一个问题,无论深浅,他都耐心解答,循循善诱,毫无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架子。

原计划半天的课程,在全体学员如饥似渴的请求下,延长到了一天,然后是两天、三天……最终,这场最初定位为技术交流的临时培训,竟然演变成了一场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系统性高级讲座!

从控制理论前沿到工程实现技巧,从软件架构优化到硬件在环测试,肖镇几乎将自己在该领域多年的积淀和思考倾囊相授。

这半个月,对611所,尤其是对飞控与气动团队而言,不啻于一场酣畅淋漓的知识甘霖和思维革命,许多人的技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被彻底拓宽和刷新。

系统性培训结束后,肖镇才正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飞控系统的具体开发、算法迭代和全系统技术统筹中。

他展现出的高效组织协调能力、清晰的技术发展路径规划,以及对关键难点的精准定位与突破能力,迅速让整个飞控团队的研发工作面貌焕然一新,步入了一个高效、协同的快车道。

九月十八日上午,肖镇在飞控实验室里与团队成员一起分析最新的仿真数据。

快到十点半时,他看了看表,走到宋院士身边。

“宋老,跟您请个假,大约一个小时。有个之前就定好的国际学术视频会议,需要我回宿舍登录一下。”

“没问题,你去忙你的,学术交流也很重要。”宋院士正专注于一组数据,头也没抬,爽快地摆了摆手。

肖镇回到分配给自己的那间陈设简单却整洁的单人宿舍,反手锁好门,拉上了窗帘。

他从随身携带的、带有密码锁的金属保险箱里,取出了一个香烟盒大小、闪烁着暗哑金属光泽的微型设备——主动式屏蔽器。

他熟练地启动开关,一道几乎不可察觉的微光闪过,设备开始工作,确保房间内的任何电子信号都不会被外界探测或干扰。

随后,他打开了那台特制的、经过多重物理和软件加密的大禹笔记本电脑。

十点五十分,他通过极其隐蔽的加密卫星通讯链路,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张博士建立了安全连接。

“张博士,我已就位,环境安全。”

“收到,信号清晰,我这边同步准备完毕。启动最终倒计时。”

屏幕角落的加密时间码无声而精确地跳动着。当时钟数字稳稳地定格在十一时十一分00秒的瞬间。

肖镇与通讯界面那头的张博士,仿佛心有灵犀,几乎在同一毫秒,按下了自己屏幕上那个红色的、需要双重认证的虚拟确认按钮。

一道无形的指令,以光速穿越大气层和电离层,精准地射向预定的深海坐标,激活了沉睡在特定海沟极深处的16、19、21号“共振弹”的核心机制。

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前后不过几分钟。

完成这一切,肖镇面容平静无波,如同只是处理了一份普通邮件。

他有条不紊地关闭所有特殊程序,清除临时文件,关闭电脑,收好屏蔽器。

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工装,深吸一口气,神色如常地开门,步履稳健地返回了飞控实验室,重新投入到未完成的算法调试中,对刚才那件足以影响地缘格局的事件,未向任何人透露分毫。

傍晚,喧闹而充满生活气息的611所食堂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

肖镇、杨林还有几位飞控组的骨干围坐在一张长条桌旁吃着晚饭。

墙壁上那台色彩不算太鲜艳的电视机里,正播放着雷打不动的《新闻联播》。

“……本台收到最新消息,今天中午时分,日本东京以东外海大陆架发生强烈地震,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测定,震级为里氏9.0级……

此次地震引发了局地海啸,观测到的海啸高度约为1.8米,对日本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造成较大破坏,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电视画面切换到了航拍的东京湾区域,可以看到一些沿海低洼地带被海水倒灌,部分建筑歪斜,港口设施受损,民众正在慌乱中疏散。

杨林夹起一筷子青菜,抬头看着新闻,摇了摇头,带着工程技术人员的理性感慨道:“唉,小日本那边正好坐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板块俯冲,断裂带纵横,地质活动太频繁太剧烈。

这种级别的强震,加上海啸,够他们喝一壶的,损失肯定小不了。”

肖镇正专注地对付着碗里一块色泽红亮、软糯诱人的红烧肉,闻言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了一眼电视屏幕上混乱的画面,点了点头,语气平淡地附和道:“嗯,是啊是啊,天道无常,地质活动嘛,人力难为。”

说完,他将那块肥瘦相间、炖得恰到好处的红烧肉送入口中,细细品味着油脂与酱香在舌尖融合的美妙感觉,觉得今天食堂这位川菜老师傅的手艺,确实精湛,这肉吃起来,格外的香,格外的满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