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确诊绝症后,我成了旅行区顶流 > 第79章 圆满

第79章 圆满(1/2)

目录

相认的激动泪水尚未完全风干,在女儿王秀兰和志工们的搀扶下,王成松老人带着女儿,走向他在台湾蜗居了数十年的那个家。当那扇低矮、破旧的木门被推开时,王秀兰的眼泪再次涌了出来。

这哪里像是一个家?屋子低矮得让人感觉压抑,如同老人被岁月压弯的脊梁。狭小的空间里,除了那张吱呀作响的木板床和一张破桌子,几乎被拾荒来的废品填满——叠放整齐的旧纸板、捆扎好的塑料瓶、一些锈蚀的金属件……虽然尽力收拾过,但那扑面而来的贫寒与艰辛气息,让王秀兰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无法想象,被追认为“烈士”的父亲,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竟是靠着这样的方式,孤独地挣扎求生了几十年。

“爹……您……您就住这样的地方……”王秀兰的声音哽咽,紧紧握住父亲粗糙如树皮的手,“跟我回家!我们回家!女儿接您回家安享晚年!”

这一次,老人没有再固执,也没有了任何犹豫。他浑浊的眼睛望着女儿,重重地点了点头,那是一种终于找到归宿的释然。回家,这个支撑了他六十七年的信念,终于可以实现了。

在慈济志工和林墨的帮助下,清理和打包工作进行得迅速而有序。老人的物品少得可怜,真正有价值的,是那几枚功勋章、一箱寄不出去的信,以及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街坊邻居们闻讯纷纷赶来,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吃着“豆腐伯伯”做的豆腐长大的。

“豆腐伯伯,要回家了哦,真好!”

“阿伯,保重身体啊!我们会想你的!”

“记得啊,这里也是你的家,有空回来看看!”

老人们拉着他的手依依话别,这些非亲非故的邻里,在漫长的岁月里,早已用点滴温情,编织成了另一张亲情的网,给了孤苦的老人些许慰藉。老人看着他们,眼眶湿润,不住地道谢。

启程前一天,王秀兰借用了志工处的厨房,她要亲手为父亲做一顿地道的家乡菜。红烧肉、清炒时蔬、炖鸡汤……虽然食材简单,但那熟悉的味道弥漫开来时,老人坐在桌边,默默地擦了好几次眼角。这是他梦里才有的味道,是故乡和母亲的味道。

临行前,村长陈慧琳一直将老人送到机场。她红着眼眶,像女儿一样细心地为老人整理着衣领,哽咽着说:“汪伯伯,恭喜您,终于回家了!在那边要好好的,健健康康的,享享清福。”这些年,正是这位善良的村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力关照老人,帮他处理各种琐事,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了职责。

老人也紧紧握住村长的手,老泪纵横:“慧琳啊,谢谢你,谢谢你这么多年像女儿一样照顾我……谢谢……”

千言万语,都融在了这泪眼与紧握的双手中。

林墨也跟随志愿者团队,一同踏上了返回江苏的航班。他心中激荡难平,这段经历太过厚重,他决定联系纪录片导演姚高义,将王成松老人跨越海峡的寻亲故事,以及背后无数人爱心接力的过程记录下来,制作成一部新的纪录片,让这份社会的温度与血脉的力量,感动和鼓舞更多人。

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冲上云霄。当飞机进入平飞状态后,机舱内响起了乘务长温柔而庄重的声音:

“各位旅客,大家好。在此,我们很高兴并荣幸地代表全体机组人员,向大家宣布一个特别的消息。本次航班上,我们迎接了一位特殊的家人——来自台湾的王成松老先生。王老先生在阔别故乡近七十年后,今天,将搭乘我们的航班,踏上回家的旅途,与他失散六十七年的亲生女儿王秀兰女士团聚!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游子回家,祝福他们家人团圆!”

刹那间,整个机舱先是一片寂静,随即,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经久不息!乘客们纷纷起身,向坐在前排,穿着崭新衣服、胸前别着功勋章的老人投去敬佩、感动和祝福的目光。许多人的眼眶都湿润了。王成松老人激动地想起身致意,被女儿轻轻按住,他只是不断地举手致意,嘴唇颤抖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泪目!全机舱鼓掌!这就是回家的意义!】

【祖国没有忘记你,人民欢迎你回家!】

【这一刻,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墨哥也在飞机上吧?见证历史了!】

飞机平稳降落在江苏的机场。舱门打开,踏上故乡土地的那一刻,老人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熟悉又陌生的空气深深印入肺腑。更让他们惊喜的是,舷梯下,早已有等候多时的志愿者们、当地对台事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以及派出所的民警们,他们拉着“欢迎王成松老人回家”的横幅,手捧鲜花,热情地迎了上来。

“王老,欢迎回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