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 > 第116章 刚狂了就被现实打击到了

第116章 刚狂了就被现实打击到了(1/2)

目录

陈玄站在涩谷全向十字路口,午后的阳光透过高楼间的缝隙洒落,在他脚边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微微眯起眼睛,感受着这个陌生世界的温度。刚从镜界那种绝对的秩序与冰冷中脱离,此刻周遭的喧嚣反而让他感到一丝亲切。

电车驶过的轰鸣声、行人匆忙的脚步声、街头艺人断断续续的吉他声,还有远处工地传来的机械运作声,所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首杂乱却充满生命力的都市交响曲。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汽车尾气、路边摊的香味和行人身上淡淡的香水味。

得先找个地方落脚。他轻声自语,右手不自觉地摸了摸口袋,几枚硬币在掌心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这个动作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这种为生计发愁的感觉了。

他走进一家便利店,站在冷柜前犹豫了很久,最终选了一个最便宜的饭团。

结账时,收银员机械地说着欢迎光临,甚至没有抬头看他一眼。陈玄并不在意,反而觉得这种无人关注的自由很舒适。

坐在街边的长椅上,他小口小口地吃着饭团,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对面电线杆上贴着的招聘启事:东京电视台招聘记者,欢迎应届毕业生应聘。白色的纸张边缘已经有些卷曲,看来贴了有段时间了。

陈玄若有所思地嚼着最后一口饭团,米粒的甜味在口中慢慢化开。记者?这倒是个观察这个世界的好身份。

三天后,陈玄站在一家网吧门口,仰头看着闪烁的招牌。cybercafe的字样在夜色中忽明忽暗。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

上网,最便宜的那种。他对前台小哥说,声音里带着些许迟疑。这是他第一次走进这种地方。

前台小哥头都没抬,懒洋洋地回答:五百日元一小时,包夜一千五。

陈玄数出最后几枚硬币,轻轻放在柜台上。三个小时。

他找了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他脸上。开机后,他先是谨慎地观察了一下四周,确认没人注意他,这才开始搜索东京电视台的相关信息。

原来如此...他一边浏览网页,一边轻声自语。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灵活地敲击,时不时停下来记录一些要点。他发现这个世界的媒体生态比他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各种规章制度、行业惯例都需要重新学习。

接下来,他开始研究简历的写法。打开几个求职网站,他认真阅读着范文,眉头微微蹙起。履历书、职历书、志望动机...他低声重复着这些陌生的词汇,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简历照片要正式...他注意到这条要求,于是起身找了个自助照相馆。站在狭小的拍照间里,他对着镜头露出一个标准的微笑,闪光灯亮起的瞬间,他忽然觉得这一切都很新奇。

回到网吧,他开始认真撰写简历。虽然可以轻易修改现实,让所有人都认为他理所当然应该得到这份工作,但他还是选择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个步骤。这份体验本身就很新鲜,就像在玩一个角色扮演游戏。

庆应义塾大学社会学部...他一边打字一边想,这个身份应该够用了。在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感到一种久违的期待感。

接下来的日子,他在便利店找了份夜班工作。每天晚上十点到早上六点,他穿着略显宽大的员工服,在货架间来回穿梭。深夜的便利店很安静,只有自动门偶尔开关的声,和收银机打印小票的声。

欢迎光临~每当有客人进来,他就会用标准的日式服务用语打招呼。有时是加班到深夜的上班族,有时是刚从居酒屋出来的醉汉,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陈玄喜欢观察他们,这让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入。

两周后的早晨,陈玄收到了一封邮件。他正蹲在便利店的仓库里清点库存,手机提示音在寂静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点开邮件,是东京电视台的笔试通知。

终于来了。他轻声说,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笔试当天,他特意跟店长请了假。站在狭小的公寓卫生间里,他对着镜子整理西装。这是他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至少看起来得体。领带系得有些歪斜,他尝试调整了几次都不太满意。

东京电视台的大楼比想象中还要气派。光洁的大理石地面反射出他略显紧张的身影,前台接待员带着职业化的微笑,指引他前往三楼的会议室。

你是来参加笔试的吗?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陈玄转身,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善意的笑容。

是的。陈玄点头,注意到对方胸前挂着电视台的工作证。

我是木下,今天的监考。男子走上前,自然地伸手帮他整理领带,第一次面试?

陈玄有些不好意思:这么明显吗?

木下笑了笑:领带会暴露很多事。不过别紧张,看你一表人才的,肯定没问题。他手法熟练地帮陈玄调整好领带,拍了拍他的肩膀。

考场里已经坐了不少人,约莫五十个应聘者,个个表情严肃。陈玄找到自己的座位,发现旁边的女生正在不停地搓手,显然很紧张。

试卷发下来,陈玄快速浏览了一遍题目。前面都是常规的时事评论和新闻写作,但最后一道题引起了他的注意:请就最近频发的都市怪谈事件,撰写一篇深度报道。

陈玄的笔尖在纸上轻轻一顿。这不就是他上周在巷子里遇到的那个异类骑士事件吗?他忍住笑意,开始认真作答。在报道的结尾,他特别加了一段:在追求新闻报道速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而非一味猎奇。

交卷时,木下特意走到他身边,低声说:写得不错,特别是最后一道题。角度很独特。

面试拉锯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