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第一次党组会,来自同僚的“集体无视”(2/2)
它在无声地宣告:这里是我们的地盘,你,是个外人。我们不带你玩,你也玩不转。
林默的脸上,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表情。
他没有丝毫的局促与不安,更没有流露出任何被冒犯的恼怒。他只是安静地坐着,左手边的笔记本上,右手里的钢笔不时地划过。
他时而记录下几个关键的数据,时而画出一个简单的关系图谱,将“刘主任”、“张司长”、“李厅长”这些名字圈起来,用箭头连接,标注上他们各自代表的部门和利益诉求。
他的大脑,像一台超高精度的分析仪,将这场看似杂乱的讨论,拆解成最基本的权力、利益与人际关系模块。
【情绪剧本】的面板,在他的脑海中静静地悬浮着。
高强的【自负】与【掌控欲】,刘振邦的【保守】与【老成】,吴谦的【圆滑】与【投机】,以及丁学森那【平衡】表象下的【独断】……所有的情绪词条,都在印证着他的判断。
他甚至觉得有些好笑。
这帮在江东省官场上呼风唤雨的大人物,搞起办公室政治来,用的手段,和他大学时见过的学生会干部,本质上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幼稚,但有效。
至少,对于一个普通的、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来说,这种“集体无视”所带来的压力,足以让他心态失衡,手足无措,要么愤而离场,要么就此沉沦,彻底沦为一个签字画押的摆设。
可惜,他们遇到的是林默。
第一个议程,在长达一个小时的“内部讨论”后结束了。
丁学森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做了个总结,然后看向议程本:“好,下一项。关于海州市上报的‘滨海精细化工产业园’项目,这个项目,之前在主任办公会上讨论过几次,争议比较大,今天在党组会上,大家再议一议。”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高强:“高强同志,你还是先介绍一下情况吧,重点说一下项目的风险点和争议点。”
“好。”高强再次打起精神。
幕布上的ppt切换,一个占地巨大的化工园区规划图,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各种红红绿绿的管道和奇形怪状的反应釜,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个项目,是海州市今年的‘一号工程’,市委陈平书记亲自挂帅。总投资预计三百二十亿,建成后,年产值预计能超过五百亿,利税超过六十亿,能解决近万人的就业。可以说,经济效益是非常显着的。”
高强先是报出了一连串极具诱惑力的数字。
“但是,”他话锋一转,“风险和争议也同样突出。第一,环境风险。项目选址区域,下游五十公里就是我省最大的近海渔场,虽然环评报告做得很漂亮,但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后果不堪设知。第二,技术风险。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引进德国巴斯夫公司的最新一代px生产工艺,但对方只转让技术,不参与运营,我们省内,还没有能完全吃透这套工艺的技术团队。第三,也是争议最大的,是社会风险。项目周边三公里内,有两个大型居民区,超过五万居民。虽然项目是在规划红线之外,但前期的公示阶段,已经引发了部分居民的强烈反对,出现过几次小规模的聚集事件。”
高强介绍完,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这是一个典型的“烫手山芋”。
巨大的政绩诱惑背后,是同样巨大的风险。谁支持,将来项目出了成绩,功劳簿上有他一笔;可一旦出了事,这口黑锅也得背瓷实了。
刘振邦第一个开口,语气一如既往地沉稳:“我个人,对这个项目持保留意见。我们发改委,是为全省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但前提是‘安全’。不能为了单纯的Gdp数字,就去冒这种可能会动摇社会稳定根基的风险。”
他的话,代表了老成持重派的意见。
吴谦则打起了太极:“刘主任说得有道理,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过,海州作为我们省的经济龙头,他们的发展诉求,我们也要充分考虑。我看,是不是可以建议他们,先搞一个规模小一点的试点项目,积累了经验,做好了群众工作,再全面铺开?”
这是典型的和稀泥。
丁学森没有表态,他看向一直没说话的高强:“高强同志,你是什么意见?”
高强推了推眼镜,镜片后闪过一丝精光:“我承认,风险很大。但是,发展哪有不冒风险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全省的产业要升级,就必须要有这样的龙头项目来带动。至于风险,我认为都是可控的。环境问题,可以追加投资,上最顶级的安防设备;技术问题,可以高薪聘请国外的专家团队;至于群众工作,那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我们发改委,主要还是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考量。”
他的态度很明确,他是支持这个项目的。
一时间,会议室里形成了三股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汇聚到了主位的丁学森身上,等待着他这个一把手来拍板。
丁学森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轻响。他沉吟了许久,似乎也有些难以决断。
整个会议室,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他们依旧在无视林默,仿佛这场激烈的争论,与他毫无关系。他们即将做出的决定,也无需经过他的同意。
丁学森的敲击声停了下来。
他似乎已经做出了决定,正准备开口说话。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平静的声音,毫无征兆地在会议室里响了起来,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丁主任,”林默抬起头,目光清澈,直视着主位上的丁学森,“关于这个项目,我补充三点‘不成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