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报告的流传,从省城到地市,一场思想的“大地震”(1/2)
###第237章:报告的流传,从省城到地市,一场思想的“大地震”
省委大院,红墙绿瓦,戒备森严。
林默没有走正门,而是绕到了一个不起眼的侧门。这里是省委机要交通站,负责接收和分发最核心、最保密的内部文件。门口站岗的卫兵面容严肃,眼神像鹰一样审视着每一个靠近的人。
林默走上前,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了自己的工作证,连同那个牛皮纸信封一起,递了过去。
卫兵接过工作证,仔细核对后,又掂了掂那个没有任何标识的信封,眉头微皱:“发往哪里?收件人是谁?”
“省委办公厅,赵书记亲启。”林默平静地回答。
卫兵的眼神立刻变了,多了几分审慎和凝重。直接点名送给省委一把手的文件,可不是闹着玩的。他没有再多问,按照规定,将信封放进一个专用的铅封袋里,当着林默的面用火漆封口,然后登记、盖章,动作一气呵成。
“好了。”卫兵将登记回执递给林默。
林默接过,道了声谢,转身离去。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却像是在刀尖上走了一遭。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亲手点燃的这颗炸弹,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
上午十点,省委书记赵立华的办公室。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给红木办公桌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赵立华刚结束一个会议,正端着茶杯,闭目养神。他年近六十,两鬓微霜,但精神矍铄,目光中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度。
秘书小张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份刚刚从机要局送来的铅封文件放在桌上。
“书记,一份发改委林默同志呈送的个人调研报告,指明请您亲启。”
“林默?”赵立华睁开眼,这个名字让他略感耳熟。他想起来了,是那个在江钢搞出偌大动静,被自己评价为“一把快刀”的年轻人。他不是刚去发改委吗?这才几天,就搞出了“个人调研报告”?
赵立华来了些兴趣。他放下茶杯,亲自拆开了铅封。
十几页稿纸,标题触目惊心——《论我省经济“内卷化”的十大风险》。
起初,赵立华的表情是平静的,甚至带着一丝审视。年轻人,喜欢危言耸听,想靠一个耸动的标题博出位,他见得多了。
可当他看到第一个小标题,看到那个关于“每引来一块钱的税,就要先补贴出去两块四毛五”的惊人数据时,他的眉头拧了起来。
当他看到第二点,关于产业同质化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推演时,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起来,速度越来越快。
办公室里安静得可怕,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秘书小张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他能感觉到,办公室里的气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降低,一股风暴似乎正在赵书记的内心深处酝酿。
当赵立华的目光落在最后一个标题——“执政根基的‘蚁穴’”上时,他敲击桌面的手指,猛地停住了。
那句“一座限高杆,拦住的不仅是货车,更是省委省政府的政令”,像一根针,狠狠地扎进了他的心里。
他将报告缓缓放下,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椅背上,双眼望着天花板,久久没有言语。
这已经不是一份报告了。
这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江东省光鲜外袍下的脓疮。
这是一声警钟,敲响了繁荣表象下的丧音。
报告里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句邀功,更没有提“开发区整合”这几个字。通篇都是冷静到可怕的数据和逻辑,却比任何声色俱厉的批评都更有力量。
它没有指责任何一个人,却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无处可逃。
尤其是他这个省委书记。
“好……好一个林默。”赵立华低声自语,声音里听不出是赞许还是别的什么情绪,“这已经不是快刀了,这是一把手术刀,一把能剔骨剜肉的手术刀。”
他沉默了许久,拿起桌上的红头笔,在报告的封面上,没有写任何批示意见,只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一行字:
“发各市委书记参阅。”
随后,他将报告递给秘书:“即刻办理,用省委办公厅的名义,发下去。”
“是。”小张接过报告,只觉得手里的这份文件重如千钧。他知道,“参阅”这两个字,从赵书记的笔下写出来,分量比“学习”、“贯彻”还要重。
这哪里是“参考阅读”,这分明是一份发给全省诸侯的“考卷”。
……
当天下午,这份没有红头、没有文号,仅仅是由省委办公厅分发的“参阅件”,就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了江东省十三个地市市委书记的案头。
海州市,市委书记办公室。
陈平正听着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汇报,脸上带着一丝不耐烦。
“书记,发改委那边,那个新来的愣头青,好像真把开发区整合的事给接过去了,我们是不是要提前做点准备,敲打敲打?”
陈平冷哼一声,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一个毛头小子,能翻起什么浪?丁学森自己都啃不动的骨头,他能长出钢牙来?不用管他,让他折腾,碰一鼻子灰,自然就老实了。”
就在这时,他的秘书神色紧张地快步走了进来,将一份文件轻轻放在他桌上。
“书记,省委刚发下来的。”
陈平瞥了一眼,看到是“参阅件”,也没太在意,随手翻了开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