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沙漠里的“中国速度”(2/2)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见证了一场足以载入人类工程史的奇迹。
在林默的建议和苏曼不计成本的投入下,一支堪称豪华的“沙漠筑路军团”被组建起来。
天空中,数十架工业级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勘测。它们按照楚天雄的“龙脉图”和林默优化后的路线,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高精度测绘,将每一寸土地的地质数据实时传回后方指挥中心。
地面上,宛如钢铁巨兽般的特种工程机械,发出震天的轰鸣。
一种最新研发的“多功能沙漠路基一体机”,成了绝对的主力。它如同一艘在沙海中航行的陆地航母,前端是巨大的推土铲和压路滚,将松软的沙丘压实;中部是高压喷射系统,将一种特制的环保型固沙剂,像洒水一样均匀喷洒在路基上,几小时内就能形成一层坚硬如水泥的外壳;而后端,履带式沥青摊铺机紧随其后,将滚烫的黑色沥青平整地铺在凝固的路基上。
勘测、固沙、铺路,三道工序被压缩在一条数百米长的流水线上,同步进行。公路,就像一条黑色的拉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这片金色的沙海上被缓缓拉开。
那些曾经让国际工程巨头望而却步的难题,在这里被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一一化解。
遇到巨大的流动沙丘,不再是绕路或愚公移山。一排排巨大的“防沙网格”被铺设下去,再由无人机播撒下耐旱的沙生植物种子。短短几天,一片绿色的网络便将不安分的沙丘牢牢锁住。
遇到盐碱地,传统的换土法费时费力。而在这里,一种电化学处理车开了上去,将无数根电极插入地下,通过改变土壤的电场,将盐分“驱赶”到指定区域集中处理。
王教授和他带领的工程师团队,彻底陷入了一种创作的癫狂。他们吃住都在一线的活动板房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咱们这不是在修路,咱们这是在给地球做微创手术!”王教授站在新铺好的、还散发着热气的柏油路面上,张开双臂,激动地对林默喊道。
而阿帕尔和他带领的二十名库木鲁克勇士,则成了这支钢铁军团的“神经末梢”。他们骑着苏曼特意为他们配备的高性能越野摩托车,在广袤的沙海中穿行,为庞大的车队勘探前路,规避危险的流沙区域,甚至承担起了部分安保工作。
他们将现代化的GpS设备与祖辈流传下来的观星辨向技巧相结合,成了沙漠里最可靠的“活地图”。那些曾经对外界充满敌意的部落青年,如今却熟练地使用着对讲机,用夹杂着维语和汉语的口音,向指挥中心报告着前方的路况。
“报告指挥部!前方三公里处发现一小股黑风,风力五级,建议车队暂停作业半小时!”
“收到!阿帕尔,注意安全!”
这幅现代科技与古老传统完美融合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
沙漠公路的推进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最初的计划是每天推进一公里,这已经是世界纪录。但实际上,在所有环节磨合顺畅之后,这个数字被一次次刷新。
一点五公里……两公里……三公里!
在条件最好的路段,他们甚至创造了单日推进五公里的恐怖记录。
一条纯黑色的、笔直或蜿蜒的线条,顽强地向着沙漠腹地延伸。从卫星上看,就如同一个无名的巨匠,正在用一支蘸满了浓墨的画笔,为这颗星球的脸上,添上一道深刻而坚毅的眉。
远在绿洲市总部,苏曼每天都会收到一份来自前线的“战报”。那份报告里,除了枯燥的数据和图表,还有一段由无人机航拍的视频。
她常常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将那段视频反复播放。
屏幕上,金色的、一望无际的沙海被一道黑色的线条从中劈开。庞大的工程机械车队,像一群勤劳的工蚁,缓慢而坚定地向前移动。更远处,星星点点的摩托车队,在沙丘上拉出优美的弧线,如同护航的骑士。
她看着那条每天都在变长的黑线,再想起那个在部落营地里,用“巨龙”和“圣泉”的故事,就将一群最顽固的“钉子户”变成最忠诚盟友的男人,眼神变得无比复杂。
这个男人,总能把一切不可能,变成理所当然的现实。
这天,苏曼的助理神色凝重地送来一份加密文件。
“苏总,这是我们通过海外渠道,从一家商业卫星公司买来的最新照片,拍摄时间是昨天下午。”
苏曼打开文件,那是一张分辨率极高的卫星图片,拍摄的正是沙漠公路的施工区域。照片的一角,还有一行小字,标注着这张照片的其他购买者。
当苏曼看到那串名单时,瞳孔微微一缩。
名单上,除了几个国际知名的工程集团和金融机构,赫然还有几个属于不同国家的情报机构代号。
她将照片放大,在那条黑色的公路尽头,那片由数百台工程机械组成的、如同蚂蚁军团般的施工现场,显得格外清晰。
苏-曼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那片壮观而又充满力量的工地。她忽然明白,这条路,从它以如此不可思议的速度开始延伸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条路了。
它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投射在世界地缘政治棋盘上的、令人无法忽视的巨大惊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