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古墓迷踪:九域秘辛 > 第24章 风雨姑苏别故园

第24章 风雨姑苏别故园(2/2)

目录

一股湿冷凛冽的寒气立刻涌入,伴随着细密冰凉的雨丝。窗外浓郁的黑暗中,一个披着蓑衣、戴着宽大斗笠的身影如同彻底融入雨夜的墨点,低声道,语速极快,声音压得极低,却异常清晰,每个字都准确无误地传入徐逸风耳中:\"爷,东西齐了。船备在西门外三里铺'顾记'渔码头,老范的船,绝对可靠。兄弟们分三批,明日卯时正,各自出城,城外十里坡土地庙汇合。\"声音干脆利落,显然是经验老道之人。

\"知道了。按计划行事,务必谨慎,清除痕迹。\"徐逸风声音低沉,如同耳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是。\"窗外那人低应一声,身形一动,便如同被冰冷的雨水冲刷掉一般,瞬间消失在浓稠的黑暗雨幕之中,再无半点痕迹可循,仿佛从未出现过。

徐逸风轻轻合上窗,隔绝了外面的风雨声,重新点亮油灯,昏黄的光线再次充满房间,他脸上无波无澜,平静得仿佛刚才只是一阵无关紧要的风吹过。他坐下,从怀中贴身处取出那枚温润的黑石,紧紧握在掌心,闭上眼睛,缓缓调整内息,让因方才插曲而略微加速的心境重新沉静下来,波澜不惊,如同千年古井。明日,他便将离开这温柔富贵乡,再次踏入波诡云谲、杀机四伏的凶险征途。

次日清晨,下了一夜的雨势稍歇,但天色依旧阴沉得如同傍晚,乌云低压。徐逸风一如往常般起身,在院中练了一套养气凝神的内家拳法,舒缓筋骨,活动气血。用早膳时,他神色平静如常,对同桌的蔡若兮自然地说道:\"今日需再去一趟城中'墨耘斋’,之前定制的几刀特制宣纸应该到了,需亲自去验看纸质和吸墨性是否合用于古籍修复拓印。另外,还想顺道寻访一位据说对西北矿物颜料颇有研究的老匠人,请教些专业问题。\"理由充分且符合他近日所为。

蔡若兮不疑有他,点头道:\"先生早去早回。今日天气不佳,秋雨寒凉,让赵莽备车送先生去吧?\"

\"不必劳烦赵护卫了。\"徐逸风婉拒,语气轻松,\"皆是些琐碎小事,路程也不算远,我自行走去便可,正好活动一下筋骨,整日闷在书斋也不好。\"

早膳后,徐逸风换上一件半旧的深灰色长衫,外罩一件寻常的青灰色油布雨衣,看起来确实像是出门办些寻常事务的文人打扮。他像往常一样,先去了琅嬛阁,取了几册之前常看的书夹在腋下,仿佛下午还会回来继续研读。然后,他才不紧不慢地出了蔡府侧门,融入了姑苏城清晨潮湿清冷、行人匆匆的街巷之中。

他没有立刻前往所谓的\"墨耘斋\",而是先在几条繁华的街道上看似随意地逛了逛,进了一家书画店和一家文房四宝店,与相熟的掌柜闲聊了片刻,又在一处街边的热茶摊坐下喝了碗驱寒的热茶,目光却始终如同最警惕的猎手,不着痕迹地扫视着四周的环境与人流。再次确认并无异常盯梢后,他才折向一条僻静无人的小巷,脚步逐渐加快,最终变得迅捷如风。

穿过数条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潮湿阴暗的巷道,空气中开始弥漫起淡淡的鱼腥和水草的气味。西门外的三里铺是运河的一处小支流码头,停泊的多是破旧的渔船和小型货船,环境远比主码头杂乱喧闹,也更利于隐蔽。他很快找到了那家幌子上写着\"顾记\"两个褪色大字的简陋渔行。一个穿着破烂蓑衣、满脸皱纹如同沟壑、眼神浑浊的老船夫正蹲在船头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见到徐逸风走近,只是浑浊的眼睛抬了抬,用烟袋杆无声地指了指旁边一条毫不起眼的乌篷小船,动作麻木而熟练。

徐逸风一步跨上摇晃的船头,小船轻轻晃荡了一下。低矮的船舱里,他的行囊已经安静地放在那里。老船夫一言不发,如同哑巴,熟练地解缆撑篙,小船便如同离弦之箭般,悄无声息地滑入被蒙蒙雨雾笼罩的浑浊河道,向着城外方向迅速驶去。两岸的粉墙黛瓦、依依垂柳逐渐稀疏,最终被一望无际、空旷寂寥的稻田和水泽取代,姑苏城的繁华被远远抛在身后。

一个多时辰后,小船在一个荒凉僻静、芦苇丛生的河湾处缓缓靠岸。徐逸风提起行囊,敏捷地跃上岸边泥泞不堪的土路。老船夫依旧默不作声,只是调转船头,竹篙一点,小船便迅速消失在茫茫雨幕之中,仿佛从未出现。

徐逸风站在雨中,辨明方向,深吸了一口潮湿清冷、带着自由与危险气息的空气,毅然迈开脚步,向着十里坡土地庙的方向疾行而去。油布雨衣的下摆在沾满泥浆的裤腿上不断拍打,发出沉闷而单调的声响。他的身影在江南深秋的迷蒙雨雾中,显得坚定而孤独,义无反顾。

新的征程,已在脚下延伸。而遥远的祁连风雪,正等待着他的到来,迎接又一轮的生死考验。

(第二十四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