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屯中琐事显人情(1/2)
春风吹绿了柳梢头,也吹化了兴安岭最后一抹顽固的积雪。黑土地迫不及待地呼吸着新鲜空气,酝酿着新一轮的生机。冷家屯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过来,屯子里重新变得热闹而忙碌。狩猎队系统的冬季训练告一段落,队员们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新的狩猎季,但在这之前,屯子里那些看似琐碎却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也同样构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晨,屯子上空飘起缕缕炊烟,如同一个个无形的信号,唤醒了沉睡的村庄。家家户户的门“吱呀”作响,男人们扛着锄头、牵着牲口下地,开始清理田埂,准备春耕;女人们则在院子里喂鸡鸭、晾晒被褥、张罗一家人的早饭;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在屯子里追逐打闹,笑声清脆。
冷家院子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翻修扩建新房的准备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从林场拉来的上好红松木料整齐地码放在院子东侧,散发着好闻的松脂香味。请来的老木匠带着两个徒弟,正在院子里“叮叮当当”地刨着木板,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芬芳。冷潜老爷子背着手,在一旁时不时地指点几句,脸上带着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的期盼。
胡安娜的肚子已经大得惊人,像揣了个小磨盘,行动十分不便,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在炕上或院子里坐着休息。林秀花几乎寸步不离地照顾着,生怕有什么闪失。屯里的妇女们,依旧隔三差五地过来串门,送些自家做的吃食,或者帮忙做些针线活,陪着胡安娜说说话,缓解她产前的紧张。
这天上午,阳光正好。巴雅尔的媳妇,那个爽朗的鄂伦春女人,端着一盆刚蒸好的、热气腾腾的豆面卷子来了。她人还没进院,洪亮的嗓门就先到了:“安娜妹子!秀花婶子!快尝尝,新磨的豆面,可香了!”
林秀花笑着迎出去,接过盆子:“他嫂子,你又费心,总惦记着安娜。”
“这有啥!邻里邻居的,不就该这样嘛!”巴雅尔媳妇浑不在意地摆摆手,走到胡安娜身边坐下,看着她圆滚滚的肚子,笑道,“我看哪,就这几天的事儿了!东西都备齐了吧?到时候吱声,我来帮忙!”
“都备齐了,接生婆也打好招呼了。”林秀花应着,脸上带着既紧张又期待的笑容。
正说着话,院门外又传来一阵脚步声和说笑声。是林志明的娘,还有屯西头的王寡妇和孙家大嫂,她们结伴而来。王寡妇手里提着一小筐还带着泥土气息的早春野菜,孙家大嫂则拿着几块颜色鲜亮、准备给未出世孩子做小衣裳的细软棉布。
“都在呢!正好,我们挖了点婆婆丁和小根蒜,嫩着呢,给安娜换换口味!”林志明娘笑着把野菜递给林秀花。
“哎哟,这布真好看,摸着也软和!”胡安娜看着孙家大嫂带来的布,眼里带着喜欢。
“给娃做贴身穿的,就得用这样的好料子,不硌人。”孙家大嫂笑眯眯地说。
女人们围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手里做着针线,嘴里聊着永远也聊不完的家长里短。谁家的小子定了亲,姑娘家是哪个屯的,人品咋样;谁家的母猪一窝下了十二个崽,个个活蹦乱跳;合作社今年准备推广啥新种子;后山的榛子林今年看样子能丰收……话题琐碎而真实,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胡安娜虽然插话不多,但听着这些,感受着大家的关心,心里觉得格外踏实和温暖。她不是本地人,是跟着逃荒的队伍流落到此,能被冷志军收留,能融入这个屯子,得到这么多人的善待,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另一边,屯子中心的打谷场边上,老槐树下,则是男人们聚集闲聊的地方。赵老蔫依旧占据着他的“专座”——一个磨得光滑的石磙子,吧嗒着烟袋,眯着眼看着屯子里来来往往的人。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头围在他旁边,下着简单的石子棋,或者只是单纯地晒太阳、打盹。
冷志军和巴雅尔、哈斯等人,检查完新房木料的准备工作后,也溜达了过来。
“军子,新房啥时候动工啊?”一个抽着旱烟的老头问道。
“就这两天,等地基的冻土再化一化,就请屯里的老少爷们帮忙,先把框架立起来。”冷志军笑着回答。在屯子里,盖房子是大事,讲究的是“一家盖房,全村帮忙”,主家管饭就行,这是一种延续了不知多少辈的淳朴传统。
“没问题!到时候言语一声,别的没有,力气咱有的是!”巴雅尔拍着胸脯,瓮声瓮气地说道。
“听说你们冬天没闲着,在屋里练兵呢?”另一个老头好奇地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