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磨合(2/2)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几位刚才还点头的技术人员陷入了沉思。林舒安没有强行否定,而是提出了更具建设性、也更具挑战性的方向。
“当然,这只是我的初步想法,”她缓和了一下语气,“具体如何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性,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但我认为,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制造一时的流行,而是创造一款能让人有所得、有所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
会议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结束。有人觉得她吹毛求疵,增加了工作难度;也有人开始真正思考“文化内核”这个词的分量。
这些争论和进度,自然会通过周谨和项目周报,呈送到顾怀笙的案头。
他翻阅着关于《山海经》方案的争论记录,目光在林舒安那番关于“文化逻辑”的论述上停留片刻。他能想象出她在会议室里,面对一群技术精英,不卑不亢、引经据典的样子。
某种程度上,她的“固执”打乱了他最初设想的“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产品节奏。但另一方面,她所坚守的“文化深度”,如果运用得当,或许真能成为“璇玑”区别于市场上其他浅层娱乐化产品的护城河。
他没有直接干预,只是在一份周报上批注:“内容维度需深化,技术实现需评估。平衡点何在,请项目组继续论证。”
他将难题抛了回去,既给了林舒安施展的空间,也让她必须直面来自技术和市场的现实压力。
林舒安感受到了压力。她知道自己不能只是一个提出问题的“挑剔者”,更需要成为解决问题的“建设者”。她开始更主动地与技术人员沟通,学习理解他们的逻辑和限制;她也尝试着将自己的想法,用更直观的草图、更贴近用户心理的语言表达出来。
她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上了一块小白板,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左边一栏是“文化核心点”,右边一栏是“技术实现可能性”,中间则画满了试图连接两者的箭头和问号。
偶尔,在走廊或茶水间遇到顾怀笙,他只会淡淡问一句:“进展如何?”
她也会简洁回答:“在推进,有难度,但方向更清晰了。”
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默契。他给她舞台和压力,她则报以韧性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