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裂缝中的光(1/2)
项目专项小组很快组建起来。顾怀笙的拍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公司的每个角落。之前对林舒安持观望甚至轻视态度的人,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文化顾问”。
林舒安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目光的变化。从前是客套下的疏离,如今则多了几分探究与审慎的尊重。她知道,这份“尊重”脆弱而现实,完全建立在顾怀笙的支持和她刚刚证明的“价值”之上。一旦后续行差踏错,它会比肥皂泡破裂得更快。
她并未因此松懈,反而更加投入。与技术团队的沟通变得顺畅,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将古籍中抽象的“匠心”与“智慧”,转化为屏幕上直观、有趣又不失深度的交互?
这日,她正对着《天工开物》中一段关于“水碓”的复杂图文凝神思索,试图拆解其动力传递的步骤,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推门而入的竟是顾怀笙。他今日未穿正装,一件深灰色的羊绒衫让他少了几分商场的锐利,多了些许居家的清隽,只是眉宇间惯有的沉静依旧。
林舒安有些意外,连忙起身:“顾总?”
“路过,看看进展。”他的目光落在她摊满资料和草图的书桌,以及白板上那些新增的、关于“水碓”动力结构分解的凌乱线条上。“遇到难题了?”
“在想如何把‘水碓’利用水力带动槌杆舂米的过程,做得既直观又有趣。”林舒安没有掩饰,指尖点了点书上的插图,“如果只是简单拆解步骤,就像上物理课,太枯燥。如果过度游戏化,又失去了它本身的结构美感。”
顾怀笙走近,俯身细看那泛黄书页上精细的工笔描绘。他靠得有些近,林舒安能闻到他身上清冽的松木气息,混着一丝极淡的墨香,让她心跳漏了一拍。
“技术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艺术的本质是传递感受。”他忽然开口,声音低沉,“‘璇玑’要做的,或许是找到两者交汇的那个点。”他修长的手指在白板上空悬停,最终落在她画出的水流冲击叶轮的部位。
“比如这里,不必一开始就展示全部结构。可以让用户先从引导水流开始,感受水流力量的大小与叶轮转速的关系。当叶轮达到一定转速,才能解锁下一阶段的组件……让‘理解’本身,成为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林舒安眼眸一亮。顾怀笙的点拨,精准地切中了她模糊感觉到却未能清晰捕捉的关键——过程的沉浸感比结果的呈现更重要。
“我明白了!”她语气中带着豁然开朗的兴奋,“不是告诉用户原理,而是让他们在互动中亲手‘验证’原理。就像……就像古人第一次发现水流可以带动重物时的那种惊喜。”
她抬起头,正对上他看过来的目光。他那双深邃的眼里,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类似赞赏的情绪,快得让她几乎以为是错觉。
“嗯。”他直起身,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平淡,“方向是对的,细节再打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