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初显成效的田野(2/2)
“讲。”老村长抬眼,“艾琳说了,今晚教间苗和除草节奏。谁想去,现在就报名。”
话音未落,已有四五个人围上来。连那个曾在打谷场冷笑的老农也拄着拐来了。他站在人群外,咳嗽两声,低声问:“那筛子……还能再做几把?”
老村长看着他:“只要你肯学,就有。”
老人没再说话,从怀里掏出一张皱纸,颤着手写下名字。
太阳偏西时,艾琳带了几人走访三块试点田。她不说新法有多好,只讲每一步怎么做——为何浅耕、如何匀种、豆苗何时该留何时该拔。她在赵姓青年的坡地上停下,挖开一截断垄,指出底下腐烂的旧根:“去年种麦时犁得太深,根扎不下,土也漏风。今年浅耕,苗稳了,虫也少。”
围观的人低头看土,有人伸手碰了碰豆根上的瘤,有人默默记下间距尺寸。没人再质疑“现在说好太早”,也没人提“祖宗规矩”。一个中年汉子忽然问:“我家那半亩……还能改吗?”
艾琳答:“只要没封垄,就能改。”
他松了口气:“那我明早去领筛子。”
走访结束,众人散去。老村长留在打谷场,继续登记名单。艾琳没回谷仓,折身走向东田。那里有一片未改动的老田,小麦稀疏,叶尖发黄,几处已见蚜虫痕迹。她蹲下检查,手指拂过一片卷曲的叶子,轻轻捏碎一只虫。
远处,南洼李氏正在收陶罐。她弯腰时动作利落,脸上看不出得意,却也不再躲闪旁人的目光。北坡王家子站在自家田头,用新犁的滑杆量着步距,嘴里念叨着什么。赵姓青年则蹲在坡地边,用炭笔在一块木板上画着什么,像是在临摹轮作图。
暮色渐起,春风掠过田野。一半田地青翠成行,垄线清晰;另一半仍荒疏零落,杂草丛生。艾琳站在田埂上,望了一阵,转身朝赵姓青年的豆田走去。
她蹲下,再次拨开泥土。根瘤比上午更明显了些,土质松软,带着微潮的腥气。她用指尖压了压土面,确认湿度尚可,正要合拢,忽然听见脚步声。
赵姓青年快步走来,手里攥着一块湿布包着的东西。
“我在坡下沟边挖到这个。”他说,“埋在土里,裹着豆茎残根。你看是不是……菌土?”
艾琳接过,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团黑褐色的土块,夹着几段腐烂的豆根,根上附着细密的白丝。
她抬头,看着青年的眼睛。
“你从哪儿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