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物资储备的难题(2/2)
赵姓青年终于点头。“我去叫人。”
“别叫太多。”艾琳说,“先挑十个青壮,能静下心干活的。其他人该巡的巡,该守的守。我们不能因补给乱了防务。”
赵姓青年领命离去。疤脸汉子也转身去准备搜寻队,临走前问了一句:“箭杆标准?”
“长三尺,径如拇指。”艾琳答,“直,无节,两端修平。羽须三片,等距绑牢。镞角倾斜一致,入靶不偏。”
疤脸汉子记下,走了。
艾琳回到仓房,从角落拖出一只旧箱。打开后,里面是几把骨刀、磨石、钻针、缠线轴。她一一取出,摆在阳光下的石台上。又翻出三支完好的箭,拆下一枚镞,放在手心细细查看角度。
这时,几名妇女抱着旧衣走来。一人开口:“听说要做箭?我们拆了些旧衣,麻线还能用。”
艾琳点头:“拿来吧,线要搓紧,别掺杂毛絮。”
她们把麻线放下,没走,站在旁边看。
艾琳拿起一支箭杆坯料——是昨夜备用的松木条,尚未修整。她将骨刀贴在箭尾端,左手固定,右手缓缓推进。木屑卷起,落下。她不停手,一刀接一刀,直到尾部平整光滑。
接着,她取来三片雁羽,用麻线绕根部缠紧,涂上一点骨胶,均匀贴在箭尾。再翻转箭身,检查平衡。最后,她将镞插入前端孔洞,压紧,轻弹箭身。
一支箭成形。
她举起它,迎光看了看,然后插进身旁的箭筒。
第一支。
远处,斧声响起。赵姓青年带着人进了后山林子。松木被砍倒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不多时,第一捆木条被拖进打谷场,堆在空地上。
几个孩子围过来,被大人喝止。一名老匠人模样的男人蹲下,拿起一段木条看了看,摇头:“太软,易折。”
艾琳走过去。“先用这个应急。等找到硬木再换。现在要紧的是开工。”
她把刚做好的那支箭递给他:“照这个样子,一批一批来。我在这里,有问题当场改。”
老匠人接过箭,仔细看羽距、绑法、镞角,终于点头。
“行,我能带两个人先试。”
艾琳说:“好。每做成十支,送我这里验一次。不合格的拆了重做。”
她回到石台前,继续削下一支箭杆。阳光移到她的手腕上,灰印在粗糙的羽毛边缘微微反光。
疤脸汉子回来一趟,放下一包野鸭羽和一小捆牛筋。“南头李家拆了两张旧弓,弓弦还能用。”他说,“东屋王婆贡献了三只死鸡的翅羽。”
“登记名字。”艾琳说,“谁出材料,记一笔工,日后补粮。”
疤脸汉子应了一声,又转身出去。
中午前,猎户小队出发觅粮。三人背干粮袋,持短矛,走北岭旧道。艾琳只叮嘱一句:“一日内回,不追远,不涉险。”
她目送他们消失在坡顶,便走回打谷场。
新砍的木条已堆成小山。七八个人围着石台,有的削杆,有的绑羽,动作生涩但认真。一名青年拿自己做的箭请她查验,她接过,发现羽片歪斜,立即拆开重绑。
“羽不平衡,飞出去就打偏。”她说,“宁可慢,不可劣。”
那人红着脸接过重做。
艾琳蹲在地上,一手扶箭杆,一手握骨刀,继续修整下一支。她的手指被木刺扎了一下,血珠渗出,她没停,只是甩了甩手,把血抹在裤腿上。
太阳西移,斧凿声不断。打谷场上,箭筒里的箭一支支增加。
她抬头看了眼天色,估算着日影移动的速度,心中默念:“一支箭,一口粮,都是活下去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