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发展新领地的经济(2/2)
“你们这儿……不抢东西?”商人端着陶碗,有些不敢信。
“我们靠劳动换。”她说,“不要你的贵货,只要铁钉、盐、针线。你能带多少,我们就收多少。”
商人想了想:“半个月后我带车队来。要是真像你说的这样,以后每月都走这条线。”
“欢迎。”她说,“路上安全,我们派人护一段。”
商人走后,消息很快传开。百姓发现,原来自己做的东西真的能换来急需物资。
市集在第五天正式形成。中心广场摆出五筐土豆、三双鞋、两匹粗布。艾琳亲自站摊,标好价格,接受粮食或劳力支付。
“一双鞋换十斤粮。”她当众宣布,“要换的现在就可以来。”
带头的是张氏的堂弟。他拿出十斤麦子,换走一双鞋。当场穿上,在地上走了几步,笑着说:“不磨脚。”
其他人也跟着来了。
到了傍晚,所有商品全部换完。登记簿上记下了十二笔交易。
第七天,匠坊交出第一批成品:三十双鞋、十五张草席、八件麻衣。交换点排起了队。
艾琳下令建账册,专人记录每日出入。她还划出一块空地,准备盖小型仓库。
第十天夜里,她召集骨干开会。
“粮食生产不能停。”她说,“但手工业必须跟上。下一步,要在匠坊里分组——制鞋组、织布组、木工组,每组定产量,定工分。”
有人问:“要是做不出来怎么办?”
“那就少拿口粮。”她说,“没人强迫你干,但想吃饱,就得干活。”
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匠坊正式分组运营。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监督进度。艾琳每天巡查三次,核对记录。
第十三天,第一批铁钉和盐块由商人运到。交换点立刻热闹起来。一个母亲用丈夫三天的工分换了五根铁钉,用来修屋顶。
“以后还能带针吗?”她问商人。
“能。”商人笑,“你们这儿规矩清,我不怕被抢。”
市集规模渐渐扩大。除了食物和手工品,也开始出现修理农具、代写书信的服务。百姓之间的物物交换越来越多。
艾琳在广场中央搭了个木台,作为交易协调点。每天早晚各开一次短会,解决争执,公布库存。
第十六天,她下令加固粮仓围栏,防止鼠患。同时安排夜间巡逻,兼顾治安与防火。
日暮时分,百姓陆续散去。有人提着新换的鞋子回家,孩子抱着草球在路上追跑。灯火一盏盏亮起,映在夯土墙上。
艾琳站在木台上,翻看今天的交易记录。数字比昨天多了近三成。
她合上本子,对身边人说:“明天把匠坊的饭量提半份。干得多的人,优先供应盐。”
那人点头记下。
她又说:“另外,找几个人专门收集野草籽,明年可以试种新作物。”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声狗叫。紧接着,另一只狗也叫了起来。
艾琳抬起头。两条狗正对着林子方向狂吠,身子绷紧,尾巴竖直。
她慢慢走下木台,朝狗叫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