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内部教育体系的完善(2/2)
她当即召集几位年长学生,在另一间屋子里坐下。“你们每天上课,觉得哪些东西有用?哪些没用?”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犹豫了一下:“背《谷物时节歌》,我知道春天该种麦,可我想知道,雨是怎么变成河的?”
艾琳看着他。
她转头对文书说:“记下来。下周开一门选修课,叫‘自然探理’。先从水、土、风讲起。找会修水渠的老傅来教。”
她又宣布设立“问思日”——每周留半日,由学生自由提问。老师不能说“不知道”,必须把问题记下,三日内给出答复。
消息传开后,第三天就有孩子递了纸条:“为什么太阳早上小,中午大?”还有人问:“箭射出去,为什么是弯的线?”
艾琳把这些问题贴在教师办公室墙上。
一周后,西岭卫星学堂改建完成。艾琳带人去验收。屋子暖和,地面铺了新土,黑板是用炭灰和石灰混的,能写字也能擦。五排矮凳整齐排列,角落还放了个小炉子。
第一位轮教老师是玛蒂,她教基础读写。临行前,艾琳把一份教材塞给她。“这是新编的,你试试看。”
玛蒂点点头,坐上了马车。
三天后她回来,脸上带着笑。“西岭来了十二个孩子,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四。他们抢着回答问题。有个女孩问我,‘山外面是不是也有学堂?’”
艾琳听完,立刻召集团队重新规划。
两个月内,五处卫星学堂全部启用。教师轮教形成惯例,每月初公布排班表。公库正式设立“教育专项工分”,不再从临时支出里拨。
又一场教学评议会上,艾琳让每个学生代表发言。
一个男孩站起来:“我想学怎么修弩机。”
另一个女孩说:“我想知道地图上的线是怎么画出来的。”
艾琳让人一一记录。当晚,她在议事厅侧室摊开纸,开始起草《教育三年纲要》。
第一条:三年内,实现六岁以上儿童入学率百分之九十以上。
第二条: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每年集训一次,内容涵盖教学法、课程设计与实务知识。
第三条:高阶班学生每年提交一份实务策论,优秀者进入管理实习名单。
她写到深夜,手边堆着十几份新编教材草案。有《基础算术三十课》,有《军令信号识读》,还有《农具结构图解》。
最后一本是《自然探理初讲》,封面是手绘的一滴雨水落入土壤的过程。
她合上书,抱着这一摞纸走出侧室。
夜风微凉,远处几间教室还亮着油灯。那是老师们在备课。
她没回住处,转身走向议事厅主楼。
她的脚步刚踏上台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巡逻队员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