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教育交流,文化融合新契机(2/2)
寅犹豫。他想起自己当年在乡塾读书,整日背书,一句不敢多问。后来考入官学,才第一次听说“格物”二字。如今有人教孩子主动追问,他本该高兴,却又怕失控。
“我……可以试试。”他说,“但得有边界。不能否定根本。”
“当然。”艾琳说,“我们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老树发新枝。尊师重道还在,只是多一条路——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也明白‘为什么’。”
寅慢慢坐下。
艾琳提笔写下几行字:“首期试点班,每班三十人,自愿报名。教师双人搭档,中外各一。课程每周两节,不占主课时间。记录过程,收集反馈。”
她顿了顿:“另外,未来官员通识培训也可参考这类方法。治理国家的人,更需要独立思考能力。”
子微微颔首。
丑问:“什么时候开始?”
“一个月内定人选,两个月后开课。”艾琳说,“工务司会腾出一间新学堂,就在西城区。设备按你们要求配齐。”
寅突然开口:“我能看看你们那边的教案吗?先熟悉一下方式。”
丑立刻递过手中薄册:“这是样本,欢迎修改。”
寅接过,手指在纸面停了一会儿。
艾琳合上笔记:“今天就到这里。后续细节由教育署对接。你们若有其他需求,直接报给我。”
三人起身行礼,依次退出。
厅内只剩艾琳一人。
她重新打开笔记,翻到空白页,写下“首期课程主题”几个字,却迟迟未动笔。窗外天色渐暗,宫灯被人一盏盏点亮。她的影子映在墙上,肩膀挺直。
桌角放着刚送来的文书,是财政司关于边远学塾经费的报告。她没碰。
片刻后,她提起朱笔,在纸上划掉“主题”二字,改成“议题征集”。
一、如何向孩子解释“规则的意义”而非只要求“遵守规则”。
二、历史课能否加入“不同视角的叙述对比”。
三、算术题之外,是否该有一堂“没有标准答案的课”。
她停下笔,盯着第三条看了很久。
外面传来脚步声,侍从端茶进来,放在桌角便退下了。
艾琳伸手摸了摸茶盏,温的。
她把笔搁在纸旁,目光落在窗外出神。庭院里那几名学童已经散了,老园丁蹲在地上,正往土里埋种子。一个小女孩跑回来,蹲在他旁边,指着土坑说了什么。老园丁笑着点头,把一颗种子放进她手心。
艾琳收回视线,重新看向纸上第三条。
她拿起笔,在后面添了一行小字:“例如:如果今年雨水少,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