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经济繁荣,贸易扩大(2/2)
当场就有三家大商行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一家承诺每年供应五千匹细布,另一家接下王室铁器订单,还有一家愿在北境三县建粮仓,免费代储三年。
消息传回各地,更多商人动身启程。路上开始流传一句话:“去王都做生意,比去邻国还划算。”
两个月后,经济变化全面显现。
西岭工坊的订单排到半年后,工匠轮班赶工。北境牧场新修了三条商道,马车日夜不停。南方稻米通过水路直抵王都码头,价格比去年低了一成。
街市上,普通百姓也感受到变化。肉摊每天清晨都有新鲜猪肉上市,布庄推出平价成衣,连鞋匠都开了分店。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户部送来紧急报告:部分城区房租上涨,小贩租不起摊位;米价虽稳,但菜价浮动明显;有商人囤积桐油,疑似炒作。
艾琳立刻召集户部、市监司开会。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房租上涨源于商铺供不应求,非恶意哄抬;菜价波动因春季青黄不接,属短期现象;桐油囤积者已被巡查使盯上,正准备收网。
她当即下令:开放王室三处闲置仓库,低价租给小贩存放货物;启用冬储粮,向市场投放三千石大米;对桐油交易设限,超过五百斤需报备。
她在政务笔记上写道:“繁荣不能只属于商人,更要惠及每一个挑担叫卖的百姓。”
政策落地后,市场迅速平稳。小贩有了存货行,不再担心雨天湿货;米价回落,百姓排队时间缩短;桐油价格回归正常,囤货者主动抛售。
这天清晨,艾琳在政务厅审阅最新一期《商业周报》。
上面写着:本月新增商户一千二百七十三家,跨境商队通行量同比增长百分之六十四,特许商申报人数突破两百,王都南市日均人流达五万人次。
她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条附注:多位商人联名提议,筹建“王都商会”,旨在统一行业标准,协调纠纷,对接官府。
艾琳提笔写下批语:“准予备案,由商业巡查使牵头指导,不得干预经营,重在服务。”
书记官进来汇报:“财政司问,下季度是否继续免税政策?”
“按原计划,三个月到期即止。”艾琳说,“但可以换方式。比如,对守法商家实行分级减税。”
书记官记下,正要退出,又被叫住。
“再传话给工部。”艾琳说,“南市地面太窄,商贩挤着做生意。划出新片区,建固定摊区,统一编号,租金减半。”
书记官点头离开。
艾琳合上周报,目光落在窗外。
街上行人络绎不绝,一辆装满陶器的马车缓缓驶过,车轮压过石板路,发出沉实的滚动声。